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察之尚精,拟之贵似

(2023-02-02 10:10:58)
分类: 竹堂书论

察之尚精,拟之贵似

——临帖展观察随感

孟会祥

临摹是学书不二法门。临帖,孙过庭谓“察之尚精,拟之贵似”,自是不刊之论。然而如果察只察形质,似只似墨迹,脱墼于模,形同复印,恐非临摹要义。察之精,不仅要有技术层面的如见挥运之时,还要有精神层面的气质境界;拟之似,先要做到点画毕肖,毫厘不爽,映日重叠,然后要做到挹其高华,酌其灵秀;进而,真正好的临摹,得鱼忘筌,舍舟登岸,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李北海“似我者俗,学我者死”,盖亦此之谓也。

古人临帖,多不甚似。王羲之临锺繇,想当不似,才有所谓新体。以《宣示表》较之《荐季直表》,不难揣测其实用我法。敦煌遗书中《十七帖》帖本,全乎唐法,临右军之理而不临右军之形。苏轼有临《讲堂帖》传世,简直是“粗传规模”。米芾号为集古字,能以假乱真,然而《中秋帖》何尝规规《十二月割帖》。赵孟頫虽号为复古,然而即便刻意的《兰亭十三跋》,也不是一味再现。至于王铎临《阁帖》,忽远忽近,天马行空;启功临帖,八风不动,六经注我,尤其不似。要说这些人观察力不够,敏感度不足,书写功力欠缺,不能做到忠实临摹,恐怕是不可能的。大抵刻意临仿,只是入门功夫,而成熟书家,也当然不会在入门技术上耗费过量的精力。同时,只有靠思想的力量,才能把刻意临摹的功夫激活,而“绍于古人”。古人临帖,正因为不似,才可能超越形似,触及神似,反而是真似。

从实临的整体水平而言,今人胜古人。出版传媒的进步,使当代人轻易拥有古人难得一见的资料,全面的资料提供了分析的方便;专业化的教学,使训练的目的性更强,方法更科学,而效果更显著;现代技术手段,如投影、灯箱、电脑集字、修图等手段的参与,古人闻所未闻。这些便利条件在展览体制的激励下,迅速催生了一批“技术流”作品。临帖展的作者,大部分是青年书家。平心而论,我认为这是当代书法的实绩,也奠定了书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技进乎道,总得先有技。如果不为当代名家讳,则“有高原无高峰”,不能比肩前人的原因,无非一是缺乏社会担当与学养,一是缺乏真正的看家本事,两相关涉,挟以小慧而成名,甘以小就而终老,令人扼腕。那么,实临水平的整体提升,客观上就舒展了将来书法的一翼。

当然,遗憾的地方也不少。就临作而言,鲜有“时露己意”者。这或许是因为敬畏经典、敬畏评审,更大的可能是读写未深,还没有化用的自信和自由,不是人写字,而是字写人。相应地,创作也难免“举止羞涩”,生怕与原帖拉开距离,而被视为“师心自用”。正文与落款、标题、批注等书写水平参差,则流露出技术手段的明显痕迹。自然书写,这一最直接、最便利的手段,反而成了稀缺的现象。错别字这个老问题,因为太普遍,反而成了对审读容错尺度的考量。至于说题跋文字语辞晓畅,文采飞扬者,几不可得。这里没有苛责的意思,每个人都处在“时代压之”的背景下,每一个问题,都有其深刻而复杂的原因。我更关注的问题是,文化缺失的现实,直接关联着“察”什么、如何“精”,“拟”什么、如何“似”的问题。

《天龙八部》里那个扫地僧说,上乘武功,要用相应的佛法来化解,否则必受戾气之害。武功精进一层,佛学修为也精进一层。当然,真正的高僧大德,也便不以杀人技巧为意了。书法的手性与心性,形质与神采,何尝不是如此?撇开阅历、见识、胸襟等因素的机缘,能够尽量感同身受式地理解经典的方法,无非读书。赵之谦说“内功读书,外功画圈”,内外功夫,也正似武功与佛法,需要相辅相成。而书山之路,漫漫修远,似乎无从着手,不妨从所临碑帖入手,先知道它写的什么,找来文本,读读注释,慢慢与之俱化。话说回来,学问好字不好的人多了去了,不要管他,养好自己的书法才分就是。学养提升一个层次,观察力就会提升一个层次,模拟的指向就会提升一个层次,最后自信挥洒,写出自己。

2023123日,癸卯正月初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