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2017-02-08 09:25:53)
标签:

普陀山百步沙

多宝塔

师石亭

普陀山睡佛

海印池

分类: 江南行
普陀山百步沙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百步沙位于普济寺多宝塔东约百多米处海边,南北长600多米,东西宽200余米。与朝阳洞北的千步沙相对应,故名百步沙,又叫塔前沙,沙质纯净、滩形优美。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睡佛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清杭州人胡绍家《百步沙》诗云:“太子塔前沙,临风散似霞。至今卷石在,不见惹微瑕。” 百步沙前,海域辽阔,海滩宽广而平坦,海水湖蓝,海洋与陆地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交接,为海水浴的绝佳去所。夏日夜晚,此地更是海风习习,凉气袭人,游客也多来此闲步乘凉。百步沙的海水浴场,始建于民国23年(1934年)。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沙滩中间有一小坡延伸海中,坡冈上筑有一小巧玲珑的亭子,叫做师石亭,是供游人观日出、聆潮音、沐海风的佳地。夏日里,蓝天映着碧海,金沙映着白浪,游人们尽情地拥抱着浪漫时光。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近沙滩靠水的地方有一块形状像圆台的巨石,它就是“师石:,是由海水冲刷而成的。这“师石”二字,意谓此石能磨顽铁,能击怒涛,其精神可为人师。当代诗人季位东以《师石》为题作诗:“百步沙头石可师,回头是岸莫疑迟。涛声终古斜阳里,独立苍茫自咏诗”。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普陀山尽管面积不是很大,但风景和佛教名胜很多,有“三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三宝”(多宝塔,杨枝观音碑,九龙藻井),“三石”(磐陀石,心字石,二龟听法石),“三洞”(朝阳洞,潮音洞,梵音洞)和“十二景”(莲洋午渡,短姑圣迹,梅湾春晓,磐陀夕照,莲池夜月,法华灵洞,古洞潮声,朝阳涌日,千步金沙,光熙雪霁,茶山夙雾,天门清梵)之说。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今天风大,海浪扑在礁岩上,浪花高高飞溅。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远望东南方向,有一尊巍峨的睡佛静静地仰躺在莲花洋海面上,睡佛的头、颈、胸、腿、脚轮廓分明,神奇美妙,千万年来,不论严寒酷暑,狂风淫雨,惊涛裂岸,她始终保持着如一姿态,从不为世界的纷扰变幻所左右。
   
这尊东海上的睡佛名叫洛迦山。从前,普陀山与洛迦山是两山合起来称谓的,梵语称“补但洛迦”,明末以后,才将两山分别称之。传说,观音菩萨修炼的地方有三处,一处在观音故乡印度,自观音从印度请到中国以后,又分别在浙江洛迦山和西藏的布达拉宫修炼,在洛迦山修炼成道后,就一脚跳到普陀山紫竹林传经送法,普渡众生,救苦救难了。
  
《华严经》上说:“南方有山名补但洛迦,彼有菩萨名观音自在”。唐玄类《西域记》也提到普陀洛迦山乃是观音大士修行地,如此看来,这儿堪称观音菩萨最古老的道场。因此,善男信女才有“不到洛迦不算朝完普陀”之说。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百步沙游客不少,听听海浪,吹吹海风,整个人可以完全放松下来。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百步沙中间有一小岩坡伸向海中,将百步沙一分为二,俗称“狮子尾巴”。坡峰上筑有一小巧玲珑的四柱小亭子,临海衔沙,位于师石东南,名为“师石亭”,也有人称其为“侍月亭”。与百步沙北端的六观亭,同是游客观日出、聆潮音、赏明月、沐海风的好去处。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百步沙还分大百步和小百步,以沙滩沿海距离来命名,由于海域的原因,海水不蓝,甚至是黄色的,不过颜色虽黄,但水质还是很干净的,沙滩也比较细腻。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百步沙是普陀山上很有名的游泳圣地,这里沙子很细,很适合游泳。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从百步沙返回,前往游览普济禅寺。路边的柚子看起来非常诱人。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位于浙江普陀山三宝之一的多宝塔东侧的“普陀山佛教博物馆”。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普陀山多宝塔,又称宝佛塔,俗名太子塔。位于普济寺内海印池南端。建于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由山僧孚中禅师募资改建,并得到太子宣让王等江南诸藩王资助,还在塔旁建造了太子塔院。现为普陀山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和浙江省唯一的元代石塔。位列普陀山镇山三宝之一。
    
宝佛塔为五层方塔,高18米,双层塔座,三层塔身,有台无檐,全由太湖石砌成。1919年,印光法师与住持了余、了清等请无为居士陈性良募捐补修,形成现在的造型。上三层四面均凿龛雕佛,造型别致,气韵古雅,尤其是第三层四周的观音三十二应身小像,神态温和凝重,给人以亲切端庄之感,其独特的宝箧印式造型为全国罕见。佛像的背景为十八罗汉,每个罗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每层石台置石栏,石栏柱端刻有守护天神、狮子莲花等图案。石塔底层基座平台较宽,顶层四角饰有蕉叶山花,四周栏下雕有四个龙头,张口作吐水状,雨天水从龙口流溢,如龙垂涎。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当年原宝陀观音寺(今普济寺)住持孚中禅师建此塔时,曾得到元朝皇太子宣让王的资助,故此塔也称太子塔。据传,元代时普济寺与对面的梵山之间,是一条长长的沙滩,紧连百步沙,面临大海,潮水一涨,滔滔白浪就会涌到普济寺山门跟前。到了农历八月大潮汛时,更是风狂浪高,飞沙走砾,这给清静的普陀山带来了不少灾难。有一年中秋节期间,元朝皇太子宣让王到普陀山游山玩水,一天夜里,正当他兴致勃勃地坐在普济寺山门前听潮赏月时,突然一阵狂风把他吹倒在地,他那顶太子帽也被狂风刮到了海里。太子 惊恐万状,忙问住持孚中禅师:这是何物作怪?
孚中禅师见太子动问,便告诉他说:山门前的沙滩下蛰伏着一条小怪龙,每到中秋节时它会喘气、打滚,舒展一下龙身,引起山上起风浪,给人们带来祸害。
太子听了,大吃一惊,急忙问道:“小龙如此作孽,如何是好?”孚中禅师说:“要镇住孽龙并不难,只要建一座塔就可以了。”太子高兴地说:“此法如行,我愿奏明父皇,传旨造塔,镇住孽龙!”第二天,孚中禅师带着几个泥工匠,来到梵山口的沙滩上,抓一把泥沙放到鼻子下闻一闻,蹲下身子,把耳朵贴在沙滩上听一听,最后用禅杖在地面上画了个圈,说:“就在这里打桩造塔!”太子不解其意,正想问明原因,孚中禅师连忙凑了过去,轻轻地说:“要造塔镇住孽龙,这塔就要造在龙的咽喉七寸之处。”时隔一年,一座四角玲珑的佛塔造好了,这就是现在的多宝塔。多宝塔完工那天,正好又是中秋佳节,蛰伏在普济寺山门前沙滩下的小龙又苏醒过来了,它想伸伸腿,舒展一下龙身,却感到浑身不自在,睁开眼一看,见有四根又粗又长的石柱,紧紧地卡住了自己的咽喉,无法动弹。从此,恶浪难越百步沙,狂风远避普济寺。普陀山成了天下第一的人间净土了。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塔院内还有诸多古迹、题刻,康有为到普陀山时曾在塔院内假山石上留题“海山第一”四字。在宝塔内还曾发现了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聊城御史傅光宅所撰、余姚俞近旸所书的《普陀山太子塔下藏零牙志》。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普济寺前有一个广约15亩的莲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建于明代。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普济寺门前正在修路,需要绕道一段商业街。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普陀山, 既是风景名胜区,也是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道场。作为舟山一千三百九十个群岛之一,普陀山南北狭长如苍龙卧海,风光旖旎,洞幽岩奇,古刹琳宫,云雾缭绕。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绕过商业街,又回到荷池边。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池上筑桥三座。中间一座,桥面平阔,北接着普济寺的正门,南衔御碑亭。桥中有一湖心亭,又称八角亭,正对普济寺山门。周围玉液拥抱,粉墙环绕。夏日荷花盛开,绿叶田田,红花亭亭,景色迷人,憩此玩赏,凭栏临风,清香扑鼻,顿觉暑气全消,令人心旷神怡。


再行江浙--海天佛国普陀山(四):百步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