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与宽窄巷

年羹尧与宽窄巷
(25——239)
成都有一个非常出名的商业区——宽窄巷。宽窄巷子是成都唯一遗留下来的清朝古街道,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
清朝康熙五十七年(1718 年),四川巡抚年羹尧平定准噶尔暴乱后,为实行满汉分治,在成都大城西垣内新筑满城,作为八旗兵集中驻地,宽窄巷子是满城的一部分,当时宽巷子名为兴仁胡同,窄巷子名为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所以说,没有年羹尧就没有宽窄巷子。
辛亥革命后,兵营逐渐被私宅取代,一些达官贵人来此辟公馆、民宅。民国初年,城市管理者将 “胡同” 改为 “巷子”。1948 年,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 “宽巷子”,窄一点的那条就是 “窄巷子”,有井的那一条就是 “井巷子”。
1981 年,成都市政府将其公布为历史文化保护区。2003 年,成都市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确立,2008 年 6 月 14 日,宽窄巷子开街。
宽窄巷子是北方胡同文化与川西民居四合院落融为一体的建筑风格在南方城市的 “孤本”,保留了明清时代的合院式建筑,青砖墙、高门楼、花墙裙,既体现了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包含了北方满蒙文化的内涵,新建建筑也以青砖、灰瓦、棕木为主要材料,与老建筑风格相协调。
宽巷子:集中了完整的老建筑,多数都留下保存完好的旧时门脸,充满怀旧气息,是街区人气最旺的地方。这里再现了成都休闲生活样本,游客可以品盖碗茶,吃正宗川菜,体验老成都的风土人情。
窄巷子:在清代名为 “太平胡同”,巷内多为清末民初建筑,整体上吸收了西洋风格,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包容文化。如今的窄巷子既有清末民初的建筑,也有早期西式洋楼,业态以西餐、咖啡、会所、主题文化商业等为主,是最能体现宽窄美学的地方。
井巷子:清初名为如意胡同,后因巷内有一口水井而得名。这里是典型的民俗成都缩影,打造了全国唯一以砖为载体的博物墙,长约380 米,展示了成都的沧桑历史,还汇聚了成都特色小吃、民俗玩意儿,展现着地道老成都生活的独有味道。


















2025年8月25日
发自东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