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定陵

标签:
杂谈 |
明定陵
(21——180)
定陵于1584年动工,历时6年完成,共耗用白银八百万两,这还不算30年间的维护、管理费用。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该陵墓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朱翊钧和他的两个皇后的陵墓。
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长陵、永陵、定陵)。在对外开放的三个陵墓中,定陵是最大、最完整、最豪华的一个。
定陵的主要建筑有祾恩门、祾恩殿、宝城、明楼和地下宫殿等,占地18万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一座唯一被发掘了的陵墓。
在“非常期间”,定陵被当做“牛鬼蛇神”批斗,万历皇帝及两位皇后的尸骨棺椁被毁。且由于当时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和发掘技术有限,使定陵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未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迅速风化,因此,定陵的发掘也被认为是考古史上的一大悲剧。此后,国家出台政策不再主动挖掘帝王陵墓。
定陵地下宫殿出土了各类器物3000多件,其中有金器、银器、玉器、珠宝、金冠、凤冠、兖服、冕旒、百子衣等。明定陵的发现,为明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地宫结构堪称明代皇陵规制的代表。
地宫是定陵的主要部分,深27米,由前、中、后、左、右5个厅组成,建筑面积1195平方米。其中左、右配殿是相对称的两个殿,中间各自有一个用汉白玉垒砌的棺床,两配殿有甬道与中殿相通。中殿内有3个汉白玉石座,并摆放皇帝和皇后的五供和长明灯。后殿是地宫内最大的一个殿,殿内棺床正中央放置有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棺椁。棺椁周围放置有玉料、梅瓶及装满殉葬品的红漆木箱。

在已开放的三个陵墓中,每一个陵墓前都有这么一通高大的无字碑。墓制是一样的。


陵门,也称为重门。门有三洞,中间悬挂“定陵博物馆”五个大字,为郭沫若所书。

在已开放的三个陵墓中,只有定陵还完整地保存了当时的风格和规制。

在明十三陵这种浮雕被叫为“御路石雕”,在其他地方都叫“丹璧石雕”。


棂星门,象征天门,广泛地运用于陵寝、宫室、坛庙之中,是一种象征王制、点缀意义的标志性建筑。

院内的石桌石凳。汉白玉石的,很是精细。

石几筵,也叫“石五供”,由石供案和石供器组成,陈设于庭院中,有祭奠死者之意。

石供案作须弥座式,石供器由香炉(一座)、烛台(二座)、花瓶(二座)组成。

这是在博物馆里看到的明代皇宫生活用具。



皇帝的皇冠。非常细的金丝编成。最为神奇的是你看不到接头,好像是一根金丝编制而成。

这是九龙九凤冠。

这是宝城,由城墙围作圆形,也称“宝山”。很多植物已破墙而出。

明十三陵,唯定陵有地宫,在地下27米处。

地宫的门厚有约80公分厚。

安放棺椁的位置。金丝楠木的棺椁已在非常时期被破坏。



这是顶门杠,从里面慢慢滑落到一定的位置,从外面是无法打开的。

碑亭。

前、后、左、右四面各辟券门,楼内树圣号碑一通,高6.195米,碑首为方形,前后刻双龙戏珠图案,正面有篆额“大明”两字。碑身正面刻“神宗显皇帝之陵”七个径尺楷书大字。碑趺采用上小下大五级方台式,其上面四级自上而下。

碑身发红,并不是石材的原因,在非常时期,被红卫兵刷了大红漆所致。


这是定陵博物馆的一面墙上的浮雕,很是漂亮。



2021年6月12日
草于东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