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代这个名字与现代人的名字没有丝毫的不同了,姓陈名代,如果在互联网上点一下,会有很多同名者。陈代是孟子的学生,这说法来自东汉的赵歧,至于他是哪里人?在什么时候跟孟子学习的,成就如何?我们都一概不知了。《孟子》书中记有陈代与孟子的两次问答,此外没有其他事迹的记载。陈代两次所问都是有关出仕的问题,内容上有联系,据此推测,要么是陈代长时间内一直比较关注这方面的问题,要么是短时间内的两次对话因为重要,都被记录了下来。
有学者推测陈代是孟子晚期的学生,从师生间讨论的问题来看,我倒是认为陈代是孟子早期的学生,即孟子第一次离邹前的第一批学生。大约与我们上面介绍过的屋庐子是同期或稍前稍后。陈代提的第一个问题是:老师,您只是居家讲学,而不主动去见诸侯,这是不是有点清高,太看重自己的志向和操守,如此考虑问题是不是有点因小失大。从这样的问话里,我们知道此时的孟子还没有出仕,只是聚徒讲学。所以我有理由推测陈代是孟子早期的学生。问话透露出来的信息还有:此时的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如果他能像现在的一些教授、学者那样善于包装和宣传自己,是有可能红起来,进而受到诸侯重用的。否则陈代不会提这样的问题。再一点是孟子在周游列国前,即在他四十岁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基本完备的政治思想和治国理念等,并且把这些思想系统地传授给了自己的学生。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陈代接下来的话是这样的:如果老师能一见诸侯,能被君王接受,往大里说,能统一天下;往小里说,也能成就霸业。此话说明陈代完全接受并坚信孟子的政治理想一定能实现,所缺的只是面见诸侯。孟子是怎样回答陈代的提问呢?因为我们主要是介绍陈代,不便详细述说孟子的思想,如果非要用最简单的话说一下,那就是:我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但得有人请;人不请,我不去。
陈代向老师提的第二个问题是:要人家怎样请,您老才能出山?孟子的回答概括起来是两点:一、迎之以礼,待之以敬。要用一定的礼节欢迎,比如国君要亲自到城外迎接。住下以后要受到尊敬,而且不能只热乎几天,要持之以恒。二、听我话,行吾言。首先要从思想上接受我的观念。光是思想上接受还不行,还要照着我说的做。没有以上两点,孟子认为是不能出仕做官的。当然,为了饭碗,为了俸禄而做官,那就另当别论了。那不是所谓君子的问题。
陈代认为老师在处世和出仕上不够灵活,往往为了面子而因小失大。孟子认为失了原则而屈从小利,那才是真正的因小失大。师生间就这个问题的讨论或者说争论,恐怕还得有一些,只是没有记录下来罢了。孟子之后关于出仕还是退隐的问题,一直困扰了中国知识分子两千多年,或者说这个话题一直纠缠了两千多年。到了当代,这个问题总算彻底解决了,没听说谁因为当上了官而苦恼,有的只是当不上的苦恼。也许这问题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一个伪问题。(湾里大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