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2017-03-27 14:15:13)
标签:

孟子

仁义

儒家

文哲的博客

孔子

分类: 先秦七子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1]曰:“夫子若有不豫[2]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3]。’”
    
曰:“彼一时[4],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5]。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释】
    
1]路问:在路途中发问。
    
2]不豫:不高兴、不愉快。
    
3]不怨天,不尤人:这是引孔子的话。由此判断,此句中的“夫子”应该指的是孔子。
    
4]时:时势。
    
5]名世者:举世闻名的人。
    
【译文】
    
孟子离开了齐国。在路上,充虞问道:“先生似乎不高兴。我听先生讲过:‘君子不抱怨天命,也不责怪于人。’”
    
孟子回答道:“现在和那个时候的情况不同了。从历史上看,每隔五百年就会兴起一位贤明的国君,其中必定还有辅佐他的名望很高的名世者。从周武王时代到现在已经有七百多年了,从时间上看,已经超过了五百年;从时势上看,也应该是兴起贤明国君的时候了。大概老天不想让天下太平了吧,如果想让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呢?我为什么不快乐呢?”
    
【阐释】
    
孟子纵观历史,由“从尧舜至商汤、从商汤至周文王,其间皆相隔约五百年”的依据,得出了“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的结论。接着,他又认为,从周文王到现在已经相隔了有七百年,已经超过了相隔五百年的规律,再结合当前的社会态势看,应该是到了“必有名世者”的时代了。
    
那么,即使到了“必有名世者”的时代,与孟子又有何干呢?原来,孟子强烈希望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成为一位“名世者”,能辅助明君成就大业——孟子所谓的大业,自然是以仁政治天下。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就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这是一件令孟子十分兴奋的事。对于自己的前景,孟子充满了自信,甚至认为,能担任这一历史重担的人只有他孟子,所以他霸气十足地说道:“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谁说孟子不动心?此时孟子的心已经是蠢蠢欲动了。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中国的历史确实是在一治一乱中不断交替着演绎的,但此后的规律根本就没有听孟子的话按照“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间隔周期重演。孟子等待的“伟大的时刻”一直没有来临,孟子的希望落空了,心情极其复杂,据说甚至流露出了告老还乡和解甲归田的意图。幸亏他的学生充虞深知先生的心情,于是就用先生说过的“不怨天,不尤人”的话来安慰先生。听了学生的安慰,孟子的心情还是不能释怀,于是只好表示,时代不同了,老师也动心了。由此可见,离开齐国对孟子是个不小的打击,毕竟当时的齐国是诸侯国中数一数二的强国,是孟子实现人生理想的最好平台。
    
在承认自己也“情绪化”了之后,孟子向学生解释了自己不愉快的原因,他再次拿出了“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的说法。跟前文所述一样,按照孟子总结的这个规律推算,这个时候是应该有“王者”兴起了,可孟子走遍天下,却没有遇到像商汤、周文王这样的王者。既然没有遇到王者,孟子也就做不成“名世者”了。虽然做不成“名世者“了,但孟子却分明觉得自己就是“名世者”。梦想的美好和现实的残酷让孟子如此惆怅和失落,孟子又怎能“不怨天、不尤人”呢?
    
即使如此,孟子也得再次找个理由让自己的心情能再次平衡吧?于是,他又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老天不想让天下归于太平,这就是孟子找到的理由。找到了安慰自己的理由,孟子还是觉得不甘心,于是又继续自我安慰道:“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样一想,也就没有什么不快乐了。于是,孟子算是迈过了这道坎。
    
孟子的“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句话是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底蕴的。然而,孟子之后的千百年来,有人欣赏他的这句话和这种精神,也有人以此为借口批判孟子,认为他狂妄到了极点。想要揭示其真正的思想含义,只有结合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才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滕文公道性善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