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孟子丧葬

(2017-03-27 11:51:49)
标签:

孔子

仁义

孟子

儒家

文哲的博客

分类: 先秦七子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1]。
    
充虞[2]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3],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4]美然。”
    
曰:“古者棺椁无度[5],中古[6]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7],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8]化者[9]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10]乎?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11]。”
    
【注释】
    
1]嬴:地名,当时齐国的一个邑,故址在今山东省莱芜境内。
    
2]充虞:孟子的学生。
    
3]严:急忙。
    
4]以:同“已”,太过。
    
5]棺椁无度:棺和椁没有尺寸规定。古代棺材分为两层,内层叫“棺”,外层叫“椁”。
    
6]中古:指周公治礼以后的时代。
    
7]不得:指不合法度。
    
8]比:为了。
    
9]化者:死者。
    
10]恔:满足、满意。
    
11]俭其亲:在对待父母的事情上显得寒酸。
    
【译文】
    
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安葬母亲后返回齐国,住在嬴邑。

充虞问孟子道:“前些日子,先生命我负责做棺椁的事。当时先生忙碌,我不敢来求教先生,现在才有机会求教于先生。请问先生,棺木似乎太好了吧?”
    
孟子回答道:“上古时期,棺木的尺寸没有明确的规定;中古时期,明确规定棺木厚七寸,而椁木的厚度以棺木的厚度相称为准。无论是天子还是百姓,讲究棺木的质量并非仅仅是为了美观,而是因为这样才能尽到孝心。因为受礼制约束,不能用上等木材做棺椁的,不能算是称心;因为没有钱,不能用上等木材做棺椁的,也不能算是称心。如果礼制允许,又有钱的话,古人都会用上等木材做棺椁,为什么我不能这样做呢?更何况这样做的目的不过是不让泥土沾上死者的尸体罢了,难道孝子之心就不能有这样的一点满足吗?我听人说:君子不因为天下大事而节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
    
【阐释】
    
从这一章的内容可以看出,孟子非常重视丧葬之事。这是因为儒家一向提倡以“忠、孝、仁、义、礼、智、信、廉、悌”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而孝又被称为“百善之首”。
    
然而,虽然孟子很重视丧葬之事,但丧葬之事并不是孝道的全部内容。曾子曾经说过“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的话,由此可知,完整的孝道包括生前的奉养和死后的安葬两个方面的内容。
    
如果说到孝道的起源的话,历史就更早了。据有关文献记载,早在孔子之前的两千年,从尧舜时代开始,孝道就已经是社会的一种普遍道德了,而孔子和孟子所做的,只是把实际存在于生活中的孝道提高到了理论的高度,使其更系统化和更具文化性。
    
不仅在孟子里有许多关于孝道的主张和思想,在《论语》里也记载了不少孔子和学生关于孝道问题的主张,其中尤其是孔子在《八佾》篇里的说法与本章所讨论的问题关系最为密切。孔子说道:“与其易也,宁戚。”也就是说,与其铺张浪费于丧葬之事,还不如尽情的表达悲伤之情。由此看出,孔子反对在物质方面过分的铺张和厚葬,而是更重视内在的真情流露。孔子的这一主张在后来发生了变化,一时间厚葬之风盛行,原因无非是时代不同了,人们的地位和经济状况都发生了变化,有能力举行铺张浪费的厚葬。
    
尽管孟子非常重视丧葬之事,但与后来的儒家不同的是,孟子并不提倡厚葬。孟子认为,只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就是尽到了孝道,没有必要必须追求厚葬,所以,他说:“亲丧,固所自尽也。”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因此而节俭从事呢?当然也不是,因为孟子虽然不主张厚葬,但更反对薄葬。
    
从有关的史料记录上,如《列女传》等书籍上,人们还可以看到很多关于孟子的母亲的一些记录,孟子的母亲是一位很懂得教育孩子的母亲,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她的教育,孟子能否成为儒家的“亚圣”还不得而知呢。那么,在孟子的母亲过世以后,孟子是怎样丧葬他的呢?根据这一章的记载,可以看出,孟子是以很厚葬的方式埋葬了他的母亲,就连他的学生都觉得实在是厚葬了。但是,无论从哪一点上看,这都是无可厚非的。
    
通过这一章,孟子想要表达的观点是:在安葬父母的问题上,只要制度和经济两方面都允许,就应该尽力做到最好,正所谓“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丧葬是孝心的重要体现,如果有孝心的话,什么样的丧葬之礼都是符合孝道的要求的,否则,一旦失去了孝心,再丰厚的在葬礼也没有任何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孟子齐宣王
后一篇:孟子齐人伐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