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经、历史、心事

(2013-03-30 11:23:27)
标签:

真人

科技

半路

媒体

理论

文化

门外妄语:读经、历史、心事
    读经  
    为什么要读经典?
    自己也说不清,每次重读老庄,好像与老朋友相会;每次捧起孔孟,好像重温曾经读过的书;每翻过一页史记,好像都在读现在的生活;每次手中一卷佛经,以为懂了却在周围发现他的独特与新颖。
    读经典的好处似乎也说不上嘴。他没有电影电视那样激动人心,没有武侠言情那样扣人心弦,没有文化快餐那样简单明了,也没有闲聊杂谈的轻松自如,更没有为你的生活提供半点物质性的帮助。
    读经典只在烦躁中求得一丝心安,在迷惘中见得一点光明,他不能为你提供具体的建议,却为你搭建了思考的平台。从这里出发,哪怕取得经典的只言片语也让你探索得更深,行动得更有力。
    古人有句话叫做“拾人牙慧”,读了经典之后会觉得今人的进步只是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经典的发挥,今人的著作也多是从古人嘴里拿出点东西换上时髦的衣装,不会为现在人太多的“革命”、“先进”跟“创新”所吓唬。
    很多说话只是个噱头,哗众取宠,从经典中会发现很多所谓新说法的蛛丝马迹。“万变不离其经”,从经典中能读出踏实、读书智慧,读出丰富的宇宙与人生。
    读经在古人眼里是天经地义的事,然而今天却变成我们要讨论的问题,而且讨论的起点不是少年启蒙读不读经,而是讨论代表最高学历的博士可不可以不读经,这近乎荒诞然而却千真万确,想来认认真真读经也是不太远的事。
    可笑的是,专业可以不过关,英语却一定要过关,因为能不能毕业,英语四级是个坎,但专业却不是硬指标,四年下来,字正文顺的毕业生很少,至今自己的汉字书写也让我钻进地下还嫌地薄。毕业后,英语拿了六级,但读的古书却是屈指可数,想来惭愧!
    工作后,境遇不顺,颇是烦躁,读《楞严经》、《楞伽经》才发觉天下可以让你安身立命的东西并不多。让一个人安心不是学问能解决的,而是佛道指向的那条路。
    这些安身立命的东西就在我们的经典里面。佛经道藏儒学,传统的经典给我们提示太多太多,而我们无动于衷,相信西方彼岸给我们的解释,相信科学能解决所有问题,相信名利能解决我们自身所有的问题。
    当发现很多问题在经典里面能找到究竟时,才发现生而为人的自豪,生而为中国人的自豪,生而能读经典的自豪。
    读经典,于自己是解读生命的苦痛,接近人生,触摸真相。

    历史

    有一天早上醒来,突然发觉世界并不真实,真实的只是你的感受。有一天读历史,突然发觉历史并不真实,真实的也只是你的感受。
    历史教科书告诉你,中国百年积弱积贫,仁人志士经过多次的探索,首先是魏源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提出向西方学习技术,但失败了;然后是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又失败了;再然后是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也失败了;后来革命派的实践成功了……
    他告诉你这样的感觉:中国的富强是跟学习西方的层次有关,学习器皿层次肯定失败,要学习西方制度思想层次中国才会富强。
    我们的主流意识大概都是这样,多少人告诉你中国多么落后,多少人告诉你西方多么先进,也多少人告诉你改造中国国民性任重道远,自由民主精神需要继承;所有的媒体都在告诉你西方怎样怎样,中国这样这样所以中国才不会富强……
    中国百年积贫积弱的原因都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这有点像落难的富家弟子总在抱怨他的祖宗留给他的财产不够多使他现在被人瞧不起,最后连自家祖宗都不认了,干脆投靠别人家混日子,还美名其曰“革命”、“现代化”、“进步”。
    这种“革命”、“现代化”、“进步”,最剧烈莫过于时空观的改变,从古代转到未来,从东方转到西方。古人认为越到后来越退步,儒家推崇上古时代,佛家则认为越到最后越糟糕,最糟糕的时候是末法时代;古人认为中土优于四夷,中土的概念不是种族的概念而是文化的概念,受到华夏文化熏陶的都为中土,而现在我们认为时间越到最后越进步,空间则越是西方越先进。
    反映到理论则是越是新的理论越先进,越是西方的理论越先进,丝毫也不考虑理论对错和适用与否。反映到生活则是越是科技的生活越先进,越是西方的生活越先进,似乎不考虑这种生活存在的问题。这种意识根深蒂固,经典可以解释的东西,偏要拿西方跟最新的理论来壮胆,中国碰到的问题,偏偏拿西方的生活来比照。
    为了使经典使大多数人理解,这种诠释有很大的价值,使更多人了解并理解经典继而学习经典。但我们在诠释的时候往往忘记了我们是中华儿女。

    心事

    小时候读《西游记》,看到孙悟空与鹿力大仙比试挖心,看得提心吊胆,看得惊心动魄,万一孙悟空把心挖了死去就没戏了。最后知道大圣神通广大,居然没死,才眉飞色舞。不过心中甚是奇怪,孙悟空把心挖出来都能活。
    还是小时候的事,那时电视剧《封神榜》正在热播,看到比干被纣王挖了心,但被姜子牙施以道术没有死。但妲己化作卖菜老妇在半路等着比干,叫卖“卖无心菜”。比干问什么叫无心菜,妲己告诉他:“菜无心能活,人无心必死。” 妲己说完比干便倒下死去。那时候小脑瓜真正明白,菜没有心可以活,人没有心肯定死。还当是真理跟向小伙伴们正儿八经地说。
    心的词语很多。说人坏,我们说“没良心”;说人不认真,我们说“三心二意”;说人决心大,我们说“不到黄河不死心”;学历史时,书上爱说“得民心者得天下”;社会上要认清人,谚语教我们“知人知面不知心”;说别人疼爱,我们说“心肝宝贝”;老师说我们读书不认真总说“没心思”。然后周围总听别人说“没心情”。翻翻我们的成语词典,'“粗心大意”、“三心两意”、“胆战心惊”、“不到黄河不死心”……都在说“心”。这时慢慢懂得心不一定指的挖心的心,这些词语在说明我们的心理状态。
    读《孟子》,知道要“养心”,“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除了思之外还要“吾养吾浩然之气”。之后读经典,读佛经,“三界唯心”、“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心不生,万法无咎”,说的最多是心,稍稍留意,学佛,修道,习易,古人最爱跟我们谈“心”。
    甚至觉得,传统文化就是关于“心”的学问,学经典也在于修“心”养性,重在“悟”。悟者吾心也,悟字的写法,左边是竖心,右边是吾,也就是我,懂了自己的心的人就叫悟。觉悟的人也就是“佛”,“真人”了。于是,经常问自己:
   “除了我,世界还有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