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额寄居蟹属 Genus Diogenes
模式种:Pagurus miles Fabricius,
1787.
鉴别特征:楯部的额角退化,眼鳞之间具一可动的刺状突起。眼柄长度适中;眼鳞大,近似三角形且分开,前缘锯齿状。第三对颚足基部接近,座节和基节通常不完全融合;座节具冠状脊,退化,偶尔无辅助齿。第二触角鳞片很大,发育很完善;第二触角鞭或多或少多刚毛。螯肢不相等,左螯显著大于右螯;两指倾斜开闭;指尖均尖锐且为钙质。第四步足和第五步足外面末端均具一片鳞状角质颗粒(rasp).雄性的有成对的生殖孔,腹肢位于腹部的
2-5 节,不成对,为单肢型。雌性有时仅具单个生殖孔,腹肢不成对,前三个均为两肢型,最后一个为单肢型。不具育儿袋。尾节不对称。具
13 对鳃。
地理分布:印度-太平洋。
中国海活额寄居蟹属分种检索表
1.
两眼鳞间的额突退化或全缺………………………………....................2
2.
左螯长节腹缘锯齿状………………………………………....................鬃螯活额寄居蟹
D. jubatus
3.
左螯掌部覆盖稠密刚毛……………………………………....................毛掌活额寄居蟹
D. penicillatus
4.
两眼鳞间的额突边缘为锯齿状…………………………….....................5
5.
第二触角鳞片显著分两支………………………………….....................混种活额寄居蟹
D. mixtus
6.
两眼鳞间的额突顶端单刺………………………………….....................7
7.
第二触角柄未达角膜基部………………………………….....................8
8. 左第三步足腕节背缘末端具 1
个刺……………………….....................膨螯活额寄居蟹
D. tumidus
9.
左第三步足腕节仅末端具小刺…………………………….....................10
10.
左螯掌部外侧面中央具隆起……………………………………..............长螯活额寄居蟹
D. avarus
11.
左螯不动指和掌部相接处显著内凹;不动指外侧面中间具
1 隆起……12
12.
左螯不动指外侧面的隆起具大刺或突起;可动指外侧面具
2 行大刺….艾氏活额寄居蟹D.
edwardsii
13.
左第三步足掌节外侧面具成行小刺…………………….........................棘刺活额寄居蟹
D. spinifrons
14.
左螯不动指显著向下弯曲……………………………............................弯螯活额寄居蟹
D. deflectomanus
15.
尾节末缘具刺且延伸至侧缘……………………………….....................直螯活额寄居蟹
D. rectimanus
生境:沙砾,细砂,淤泥,多在水流急处。
模式产地:新加坡。
分布:南海,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15-20
米。
鉴别特征:头胸甲的楯部长大于宽至几乎相等,背面覆以横行的小突起,刺和成簇的刚毛。额角短宽,侧突发达,末端具小刺,额角短于侧突,额角和侧突之间的楯部前缘内凹。两眼鳞间的额突退化或者达眼鳞基部的五分之一处,椭圆形末端具刚毛。眼柄较细长,短于楯部;角膜不膨胀,直径是眼柄长度的十分之二至三;眼鳞为大的三角形,顶端具
3—6
个刺。第一触角柄整个末节或更多超过角膜,第二触角柄末节长度的十分之三超过角膜,第二触角柄短于第一触角柄;第二触角鳞片较小,不分叉,达第二触角柄第四节中部,内缘具
5-9 个刺;第二触角鞭腹面具非常长的刚毛。左螯大于右螯,可动指和不动指内侧缘均具数个大小不等的钙质齿,末端为大的钙质钳;可动指背缘具
1-3 纵行刺或突起,外侧面具颗粒、突起或刺;不动指外侧面散布小刺或突起;掌部外侧面覆盖着突起或刺,背缘具
1 行 4-8
个刺,腹缘具突起或刺一直延伸到不动指;可动指和掌部外侧面均覆盖稠密的羽状长刚毛,掩盖着刺或突起;腕节背缘具
1 行 5-10 个刺,末端的刺最大,外侧面末缘处具 1
行刺或突起,其它部分具稀疏的小刺或刺,未被成簇的刚毛掩盖;腕节背缘具刺和刚毛,腹缘具成行的较尖锐的刺,中间的较大,外侧面散布小突起。右螯肢的螯完全被刚毛掩盖,可动指和不动指内侧缘具小的钙质齿,末端为钙质尖;可动指背缘通常具成行的小刺;掌部和可动指无刺;腕节背缘具显著的刺,外侧面末缘具
1-2
个较小的刺。步足无刺,仅腕节外侧面末缘具小刺;指节约为掌节的
1.5
倍;指节背缘和腹缘均具稠密刚毛。尾节中缝浅,左后叶末端伸长,显著大于右后叶,末缘具成行的刺,有时延伸到侧缘。

鬃螯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jubatus (Nobili,
1903)
海南三亚,雄性: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讨论:McLaughlin et al. (2007)
记录我国台湾首次发现该种,这是大陆首次记录该种,仅
2 个标本,数量较少。
粒螯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investigatoris Alcock,
1905
模式产地:印度(Alcock,
1905)。
分布:南海;新加坡;印度。
鉴别特征:楯部长大于宽,前外侧缘锯齿状,额角退化。眼柄短粗,角膜未膨胀,眼鳞近方形,前缘倾斜,多刺。两眼鳞间的额突达眼鳞末缘。第一触角柄约整个末节超过眼柄,第二触角柄等长于第一触角柄;第二触角鳞片未达第二触角柄第四节末端,顶端单刺,内侧缘具
3-4
个刺。左螯可动指背缘锯齿状;掌部背缘具1
行 6-8
个弯刺,外侧面密布小刺或颗粒,近背缘处具 1
纵行刺,腹缘具刺延伸至不动指;腕节背缘锯齿状,外侧面末缘具
3-4 个大刺;长节背缘锯齿状,腹缘基部具 1 大刺。

粒螯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investigatorisAlcock, 1905
(引自 Alcock, 1905)
a.头胸甲和步足,背面观;b.头部附肢,背面观;c.左螯足,背面观。
讨论:该种和直螯活额寄居蟹相近,前者眼鳞末端多刺,第一触角柄等长于第二触角柄,第二触角鳞片未达第二触角柄第四节末端,左螯长节背缘锯齿状,腹缘基部具
1 大刺。
毛掌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penicillatus Stimpson,
1858
生境:沙质底浅水。
模式产地:日本(Stimpson,
1858)。
分布:东海,台湾;日本;33-88
米。
鉴别特征:头胸甲的楯部长宽相等;额角钝圆形,侧突为小三角形,顶端尖锐,额角两侧的楯部前缘具小刺。楯部背面具小刺或小突起形成的横纹,伴随有刚毛。两眼鳞间的额突尖锐,刺状,短于眼鳞,达眼鳞大刺的基部。眼柄短粗,短于楯部;角膜不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四分之一;眼鳞宽,扇形,前缘顶端具
1 或 2个大刺,后面伴随 5-6
个小刺。第一触角柄末节长于眼柄,第二触角柄第四节末端约等长与角膜末缘;第二触角鳞片较短,未达第二触角柄第四节末端,三角形,顶端具
1 个刺,内侧缘具 4-7
个刺;第二触角鞭短,腹侧具长刚毛。左螯短宽,显著大于右螯;整个螯的外侧面覆以稠密的细茸毛,遮蔽了各节上的刺;两指指尖为白色,内侧缘具大小不等的圆齿;可动指背缘为锯齿状,末端的刺更大;掌部倾斜,背缘具
2-3
行刺或刺状突起,外侧面散布一些小突起,腹缘内凹且具小齿,基部较大,一直延伸至不动指,外侧面基部具
1 行 6-8 个大刺;腕节顶背缘具 10—12 个刺,外侧面末端具 1
行小刺,腹侧的大,其它部分散布小突起,腹缘具
1
行大齿;长节背缘、末缘和腹缘均具刺。右螯肢的腕节外侧面具
2 行刺。左第三步足指节稍长于掌节,略向内弯曲,指尖为小刺;腕节背缘多刺,整个步足外侧面均覆盖绒毛。尾节中缝较小,末缘内凹,左后叶大于右后叶,末缘均具数个小刺,越靠近外侧刺越大,并延伸至侧缘,至少延伸到左侧缘。

毛掌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penicillatus Stimpson,
1858
台湾高雄柯仔寮,雄性: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讨论:作者认为王复振,董聿茂(1980)的绒螯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tomentosus是该种的同物异名。
混种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mixtus Lanchester,
1902
生境:沙质底。
模式产地:马来半岛槟城(McLaughlin et
Clark, 1997)
分布:南海;马来西亚;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
鉴别特征:楯部长大于宽,楯部前缘齿状,背面布满细毛,具小刺或突起形成的横纹。侧突没有单独分离出来,和前外侧缘连在一起。两眼鳞间的额突外缘布满齿状,中间为一凹槽,约为眼鳞长度,1.5-2
倍。眼柄短,短于楯部,约为楯部长度的三分之二;末端和基部略膨胀,角膜约为眼柄长度的五分之一;眼鳞近三角形,前缘倾斜,顶端具
1
大刺和几个小刺。第一触角柄末节约超过眼柄,第二触角柄末节约四分之三超过角膜;第二触角柄鳞片大,分为两支,外支较长,超过第二触角柄第五节基部至二分之一处,长于眼柄或与眼柄等长,内侧缘布满刺,内支较短,外侧也具刺,前伸达第二触角柄第四节末端。左右螯不相等,左螯显著大于右螯,两指闭拢时具一宽缝。可动指背缘为一排均匀的突起,呈锯齿状,外侧面中间部位具一行
8-12 个突起;掌部背缘具 2-3
行大刺,腹缘具小齿,一直延伸至不动指的腹缘,外侧面具突起并伴软刚毛;腕节背缘具
2 行大刺,外侧面靠近背缘处具 1
小凹槽,末缘具一行刺,靠近背缘处刺较大,其余部分布满大突起;长节背缘具
1
行小刺,末端为大突起,外侧面末端具一行刺,越接近背缘刺越大,其它部分散布小刺或突起,腹缘为呈锯齿状。左第三步足指节显著长于掌节,指尖为小刺,背缘靠近末端为短刷状稠密刚毛,基部三分之二为小锯齿状,伴随稀疏长刚毛,外侧面中间具一细凹槽;掌节背缘为一行大突起,外侧面靠近背缘处具一纵行突起,伴随短刚毛,其它部分散布突起;腕节背缘具一行大的刺状突起,近末端大,外侧面靠近背缘处具
1
凹槽,其它部分散布小刺或突起形成的纵纹,并具刚毛;长节背缘具刺。尾节中缝不明显,末缘内凹,左后叶长于右后叶,末缘均具刺且延伸至侧缘。

混种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mixtus Lanchester, 1902
海南: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守护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custos (Fabricius,
1798)
生境:潮间带。
模式产地:不明确。
分布:南海;印度洋;肯尼亚;莫桑比克;科威特;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北部;澳大利亚。
鉴别特征:楯部长略大于宽,几乎相等,前缘和前外侧缘均为齿状,具小的尖锐突起。楯部背面具刚毛丛和小突起。额角退化,楯部发达。两眼鳞间的额突发达,超过了眼鳞末端,可动,外缘多刺。眼柄较短粗,短于楯部,具稀疏的刚毛,背面靠近末端一半具小突起;角膜不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眼鳞宽,近似方形,前缘具相对小但是很清楚的多个刺,靠近内侧的最大。第一触角柄超过角膜最后一节的四分之一至一半,略短于或等长于第二触角柄。第二触角柄超过眼柄整个第五节,第二触角鳞片较大,不显著分叉,里面的一支极短,外面的一支达第二触角柄第四节中间至末端,两支前缘均具尖锐的刺。左螯显著大于右螯,两指闭拢时具宽缝隙;两指尖钙质,且微向内弯曲;可动指和掌部几乎等长,背缘具
1 排钝刺,紧靠背缘为 1
细凹槽,外侧面密布小突起和稀疏的刚毛丛,内侧面具突起;不动指外侧面平坦,密布小突起;掌部背缘具
2-3 行中等大小的刺状突起,外侧面凸圆,密布小突起,腹缘具成行的近似圆锥形的突起或钝刺,一直延伸至不动指腹缘;腕节短于长节,背缘为
1-3 列刺状突起,基部密集,外侧面中间具 1 列 6-8
个大突起,和掌部相接处具一些略大的刺,其它部分密布小突起;长节和腕节相接处为齿状,背缘和腹缘均具成行的刺。右螯具更多的刚毛和刺;可动指和不动指指尖重叠;可动指背缘呈扇形具齿和刚毛丛;掌部背缘具成行的刺,覆盖着长刚毛,外侧面具不规则成行的刺或者刺状突起;腕节背缘具成行的刺,外侧面散布小刺。步足长于螯足;左第三步足指节显著长于掌节,约为
1.5
倍,指尖为钙质,指节背缘具微刺或小齿,外侧面中间具
1 凹槽,并伴随有刚毛,腹缘具长刚毛,末端稠密,腹缘靠近基部一半具小齿;掌节背缘具刺或刺状突起,外侧面中间略隆起,两侧密布小突起或刺,并伴随有短刚毛,靠近背缘一侧的刺更密集;腕节外缘具
1
行刺,末端较大,基部具刚毛丛,外侧面密布刺或刺状突起,末缘具
1
行较大的刺;长节长于腕节,外侧面扁平,背缘和腹缘具
2-3
行刺和稠密的刚毛,外侧面较光滑,末缘具小突起。尾节中缝明显,左右后叶不对称,左后叶大于右后叶,左右后叶末缘均密布刺,且一直延伸至侧缘末端,具稀疏长刚毛。

守护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custos (Fabricius, 1798)
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双刺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bispinatus sp. nov
生境:潮间带。
分布:中国广西北海。
鉴别特征:楯部近方形,长宽几相等,侧缘微凸,背面散布成短横行的小刺,并具刚毛;额角短宽,短于侧突;侧突发达,侧突附近具
6-7 个刺;额角与侧突之间的楯部前缘显著内凹。两眼鳞间的额突细长,短于眼鳞,顶端分叉,具两个尖刺。眼柄圆柱形,略短于楯部;末端微膨胀,角膜约为眼柄长度的四分之一;眼鳞近方形,基部接近,前缘倾斜,具
6-9
个锯齿,靠近内侧的锯齿大。第一触角柄末节约三分之二超过眼柄,第二触角柄末节二分之一超过眼柄,和第一触角柄几乎等长;第二触角鳞片大,伸达第二触角柄第四节末端,内侧缘具
5-7 个大刺;第二触角鞭短,腹侧具长刚毛。
左螯大于右螯,可动指和不动指内侧缘布满圆突起,两指闭拢时具窄缝隙。可动指背腹略扁平,背缘为
2
排均匀突起,呈锯齿状,外侧面密布突起,中间具1
浅沟,腹面中央具 1
行突起伴以刚毛;不动指外侧面密布突起,中间隆起,腹缘为锯齿状;掌部外侧面凸圆,背缘、外侧面和腹缘密布颗粒、突起,外侧面近背缘处具
1
突起形成的脊,该脊自基部前伸至可动指基部,脊与背缘的突起之间具
1 浅沟。腕节背缘具 1 排约 20
个刺状突起,呈锯齿状,外侧面凸圆,和腹缘均布满颗粒突起;长节背缘具大刺,呈锯齿状,基部的刺较小,伴以长刚毛,和腕节相接处靠近背缘具
5
个较大刺,外侧面靠近末端处具成行排列的小刺,腹缘具锯齿和长刚毛。
左第三步足指节显著长于掌节,指尖为黑色角质刺,背缘末端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处具稠密刚毛,近基部刚毛稀疏,无刺,腹缘刚毛同背缘,外侧面中央具1
浅凹槽,凹槽中具 1
行排列稀疏的短刚毛丛;掌节背缘具 1 行 10
个刺,伴以刚毛丛,外侧面凸圆,近背缘和腹缘处各具
1 行短刚毛从,腹缘具 8 个小刺伴以刚毛丛;腕节短于掌节,背缘具
1 行 10
个刺并伴以长刚毛,腹缘无刺;长节背缘无刺,具稠密刚毛,腹缘具呈横行排列的刚毛丛;基节腹缘具
1 大突起。尾节近矩形,中缝小,左右后叶几乎相等,末缘均具刺,靠近外侧的刺大,且伴以刚毛。

双刺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bispinatus sp.
nov
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眼鳞和额突,背面观;c.左螯足,背面观;d.左螯足,腹面观;e.左第三步足,背面观;f.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讨论:通过文献和检视的标本,活额寄居蟹属可根据两眼鳞间的额突分为四大类:1、额突退化,几乎消失,如鬃螯活额寄居蟹;2、额突侧缘锯齿状,如守护活额寄居蟹;3、额突侧缘非锯齿状,顶端仅具
1 刺,如艾氏活额寄居蟹;4、额突侧缘非锯齿状,顶端具 2
刺,如本新种。该种与 Diogenes dorotheae Morgan et
Forest, 1991 和 Diogenes patae Asakuraet Godwin, 2006
的额突均具双刺,形态相近,其主要区别为:
1.
该种第一触角柄等长于第二触角柄,长于眼柄;D.
patae 的第一触角柄和第二触角柄仅达眼柄中部;D.
dorotheae
的第一触角柄长于第二触角柄长于眼柄;
2. 该种眼鳞末缘具 3 个大刺和若干小刺;D. patae
仅具 4 个大刺;D. dorotheae具 4-5 个刺;
3.
该种第二触角鳞片近大三角形,达第二触角柄第五节基部,内侧缘锯齿状,具
5-7 个刺;D. patae 第二触角鳞片小,仅顶端具 3-5
个大刺;D. dorotheae 第二触角鳞片小,未达第二触角柄第四节末端,具
3-4 个刺;
4.
该种左螯具稀疏刚毛,左第三步足指节背缘和腹缘末端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处具稠密刚毛,近基部刚毛稀疏,掌节和腕节仅具稀疏刚毛;D.
patae 螯足和步足皆具非常稠密的刚毛;D.
dorotheae 具刚毛或羽状刚毛,一般稠密;
5.
该种掌部背缘、外侧面和腹缘密布颗粒、突起,外侧面近背缘处具
1 突起形成的脊,该脊自基部前伸至可动指基部,脊与背缘的突起之间具
1 浅沟;D. patae掌部背缘和腹缘具成行的刺,外侧面仅具
1 行刺,散布 2 个刺;D. dorotheae 掌部外侧面近背缘处具 1
纵沟,散布突起,自近腹缘基部向上延伸具 1
行刺,不动指和掌部相接处内凹;
6.
该种尾节末缘内凹,左右后叶几乎相等,皆具刺,未延伸至侧缘;D.
patae尾节无中缝,末缘向左倾斜,具尖刺;D.
dorotheae 左后叶显著大于右后叶,左右后叶近三角形,末缘皆具大刺,左后叶的刺延伸至侧缘。
膨螯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tumidus Rahayu et
Forest, 1995
生境:岩礁,海草床,沙质底。
模式产地: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岛(Rahayu
et Forest, 1995)。
分布:台湾;新几内亚;泰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潮间带和潮下带浅水区。

鉴别特征:楯部长大于宽。额角凸圆。侧突不显著,侧突外侧均具
3 个刺。眼柄细长,基部较粗,略短于楯部;眼鳞宽,尖端具
1 个大刺,后面具 4 或 5 个较小的刺。两眼鳞间的额突和眼鳞等长。第一触角柄细长,略长于眼。第二触角柄短,达眼柄五分之四处;第二触角鳞片接近或超过柄的第四节末端,具长刚毛,末端具
1 大刺,侧面和中间面各具 2
个大刺;第二触角鞭毛短,并具短刚毛。左螯肢具非常弱的纵向的中间隆起,掌部的外侧面具成行的尖刺。在中间隆起和背缘之间常具
1 或 2
行小刺;掌部侧面下部覆以带刺的突起;上部具或多或少的刺;腕节上缘具明显的钩状刺,下缘具
1
刺;外侧面散布小刺。右螯指节和不动指之间具缝隙;腕节近末缘具
2 或 3
个刺。步足指节略长于掌节;腕节背末缘具刺;其它节无刺。螯肢和步足覆以羽状长刚毛,未掩盖刺。尾节无明显的中缝;左后叶末缘侧面具尖锐的刺,右后叶末缘具细小的刺。

膨螯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tumidus Rahayu et Forest, 1995
(引自 McLaughlin et al., 2007)
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右螯足,背面观;
d.左第三步足,背面观;e.尾节,背面观。比例尺=0.5mm
讨论:McLaughlin et al.
(2007)第一次报道在我国台湾发现这种寄居蟹,仅两个标本。
苍白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pallescens Whitellegge,
1897
生境:沙质底,珊瑚礁。
模式产地:富纳富提(WHitellegge,
1897)。
分布:南海;越南;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富纳富提;潮间带至
5 米。

鉴别特征:楯部长大于宽至长宽相等,额角退化。眼柄细长,角膜未膨胀,眼鳞近三角形或方形,末缘具
4-5
个刺。两眼鳞间的额突达眼鳞末缘,顶端尖锐。第一触角柄短于至长于眼柄,第二触角柄未达角膜基部,第二触角鳞片达第二触角柄第四节末端,顶端单刺,内外侧缘均具
3-5
个刺。左螯大于右螯,两指闭拢时具宽缝隙,内侧缘均具圆突起;可动指背缘小锯齿状,外侧面散布小刺;掌部背缘近基部具
4-8 个大弯刺,近末端具 1-4
个小刺;外侧面中间具几个大刺,散布小刺;腕节背缘具
5-7 个刺,末端刺最大,外侧面背缘具 1
行大刺,其他部分散布大刺。左第三步足指节长于掌节,腕节背缘末端具
1 个大刺,近基部具 1 刺;长节腹缘具 3-4
个刺。尾节中缝小,左后叶大于右后叶,末缘均具成行的刺,左后叶的刺大且延伸至侧缘。

苍白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pallescens Whitellegge, 1897
(引自 Komai, 2001)
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长螯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avarus Heller,
1865
生境:礁坪,海草床,泥底,沙底。
模式产地:安达曼海尼科巴群岛(Heller,
1865)。
分布:南海,台湾;东非;莫桑比克;塞舌尔;坦桑尼亚;菲律宾,厄立特里亚国;红海;安达曼海;北阿拉伯海;新几内亚;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北部和西北部。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区
53 米。

鉴别特征:楯部长略大于宽,前外侧缘具尖锐小刺,背面具锯齿状横纹,伴随刚毛。额角宽。两眼鳞间的额突简单,细长,顶端刺状,超过眼鳞一半,未达眼鳞顶端。侧突发达,顶端尖。眼柄短粗,短于楯部;角膜不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四分之一;眼鳞基部分开,较宽,近扇形,前缘均具
1—3 个大刺以及几个微刺。第一触角柄末节超过角膜,第二触角柄略短于或等长于第一触角柄;第二触角鳞片较大,仅达或超过第二触角柄第四节末端,顶端为单刺或者二分裂的刺,内侧缘具
3—7
个小刺;第二触角鞭腹面具长刚毛。左螯大于右螯;左螯细长,约是楯部的二倍长,两指闭拢较紧密,内侧缘具圆齿;可动指短于掌部,背缘为尖锐的锯齿状,外侧面密布颗粒;不动指向下弯曲;掌部和不动指的腹缘具不规则成行排列的小突起或尖刺,掌部外侧面具紧密排列的突起、刺或微刺,自基部正中央具隆起,上面具刺或突起,但该隆起未延伸至和指节的连接处,末缘具
1-2行刺;腕节背缘具 1
行小刺,末端大,外侧面具颗粒和小刺;长节的背缘和腹缘均具颗粒或突起。步足指节长于掌节,相对比较光滑;第二步足腕节背缘通常具2
行小刺。左第三步足指节长于掌节,腕节背缘末端具小刺。尾节中缝很小,左后叶末缘具
3—6
个大刺一直延伸到侧缘,并且中间具几个小刺;右后叶末缘具4—6
个小刺。

长螯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avarus Heller, 1865
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宽带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fasciatus Rahayu et
Forest, 1995
模式产地:印度尼西亚(Rahayu et Forest,
1995)。
分布:渤海:河北;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鉴别特征:楯部长宽相等,额角退化,短于侧突。眼柄短粗,角膜不膨胀,眼鳞近三角形,末缘倾斜,具
3-4
个小刺。两眼鳞间的额突近卵圆形,顶端具尖刺。第一触角柄末节约一半超过角膜末缘,第二触角柄等长于或长于第一触角柄;第二触角鳞片达第二触角柄第四节中部至末端,顶端单刺,内侧缘具
6 个刺。左螯大于右螯,两只内侧缘具突起;可动指背缘具
2 行刺,锯齿状,外侧面散布小刺;掌部背缘具 2
列钝刺,外侧面近背缘具 1
凹槽,散布小颗粒,整个外侧面均密布颗粒,基部具
1 行大突起,延伸至腹缘,腹缘具 2
行小突起,锯齿状。腕节背缘具 13-15
个弯刺,外侧面近背缘处具 1
浅纵沟,散布颗粒,腹缘末端具 3-5
个大刺。步足指节长于掌节,背缘和腹缘具刚毛,外侧面具纵沟;腕节背缘末端具2-3
个小刺。尾节中缝小,左后叶大于右后叶,末缘均具刺,左后叶的刺延伸至侧缘。

宽带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fasciatus Rahayu et Forest,
1995 (引自Rahayu et Forest, 1995)
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艾氏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edwardsii (De Haan,
1849)
生境:砂淤泥海底,沿海潮间带浅滩至潮下带;常居于扩口螺内。
模式产地:日本(De Haan,
1849)。
分布:渤海,黄海,东海,南海,香港,台湾;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波斯湾及非洲东部;0-97
米。



鉴别特征:楯部长大于宽,前侧缘呈锯齿状,背面具横向或倾斜的锯齿条纹,并具刚毛,散布刚毛丛。额角宽的三角形,短于侧突,侧突为尖的三角形。两眼鳞间的额突细长,末端尖锐,短于眼鳞。眼柄较短,短于楯部;角膜不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五分之一;眼鳞扇形,末缘锯齿状。第一触角柄末节超过眼柄;第二触角柄略短于或等长于第一触角柄;第二触角鳞片几乎达第二触角柄第五节基部,内侧缘锯齿状;第二触角鞭腹面具长刚毛。左螯显著大于右螯;可动指和不动指之间具显著缝隙;可动指背缘具
2-3 行尖锐的刺,外侧面具 2
行刺,靠近背缘的1 行和背缘之间形成 1
纵向凹槽,两行刺之间成凹槽;不动指外侧面具 1
尖刺形成的脊,散布颗粒;掌部背缘具
2-4
纵行大刺,外侧面凸圆,若整个掌部覆以海葵,则外侧面光滑,若海葵较小,则自腹缘基部向上成弧形并一直延伸至外侧面一半或更长具刺,靠近背缘处具成行的小刺,螯的腹缘呈大锯齿状,不动指和掌部相接处内凹;腕节外侧面背缘具
2
行尖刺,末缘具显著的刺;长节腹缘具刺。步足细长;左第三步足指节长于掌节,外侧面中间具一纵向沟,背缘末端具刺;腕节和长节背缘多刺,外侧面略凸圆,较光滑。尾节中缝有小有大,左后叶大于右后叶,左右后叶末缘有均具多个刺,左后叶的刺更大,一直延伸至侧缘,具6—12
个刺;末缘和侧缘具稀疏长刚毛。

艾氏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edwardsii (De Haan, 1849)
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讨论:该种在我国分布很广。左螯掌部外侧面常附着海葵。
拟脊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paracristimanus Wang et
Dong, 1977
生境:沙质底。
模式产地:中国山东烟台(Wang et Dong,
1977)。
分布:渤海,黄海,东海;潮间带至
30 米。
鉴别特征:楯部长大于宽,额角宽圆,几乎退化,侧突顶端具
1 或 2 个小刺,额角和侧突之间的楯部前缘内凹,侧突附近具几个小刺;楯部前外侧缘倾斜,呈锯齿状。眼柄短粗,短于楯部;角膜微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四分之一;眼鳞较大,近似扇形,前缘呈锯齿状,具多个小齿。两眼鳞间的额突达眼鳞末端,基部较宽,顶端尖锐。第一触角柄末节的一半至五分之三超过角膜;第二触角柄末节几乎超过角膜,与第一触角柄约等长;第二触角鳞片较宽,达第二触角柄第四节末端,顶端单刺或二分裂,内侧缘具
6-8
个刺。左螯大于右螯;两指闭拢时具缝隙,两指内侧缘均具不规则的突起;可动指背缘具
2-3 行不规则排列的刺状小突起,外侧面略凹,散布小突起或颗粒;不动指略向下弯曲,外侧面中线处纵向隆起,散布小颗粒,但无明显的突起或刺;掌部外侧面略凸圆,背缘呈锯齿状,具
2-3行不规则的刺状突起,外侧面具
2
行不规则的刺状小突起构成的纵脊,一列自腹缘基部沿外侧面基部至中间向前弯伸,到外侧面一半处消失,另一列接近末端,但未达和指节相接处,其它部分密布小颗粒,腹缘具
2-3 行小圆齿状突起,一直延伸至不动指腹缘;不动指和掌部连接处内凹;腕节背缘具
1 行大刺,末端最大,外侧面略微隆起,散布小刺或刺状突起,腹缘具
1 行小刺,外侧面末缘具 1 行小刺;长节腹缘具 1
行刺,外侧面近腹缘处具颗粒。右螯较短;可动指外侧面具
2纵行不规则的小刺;掌部外侧面散布小刺和小突起;腕节背缘具成行的刺和刺状突起。左第三步足指节长于掌节,背缘具
1 行微刺,伴以短刚毛,外侧面具 1浅沟;掌节腹缘略弯曲,背缘锯齿状,具
1 行刺,外侧面靠近背缘处具 1
行小刺;腕节背缘具 1
行刺,末端刺较大,外侧面散布极小的颗粒。尾节中缝小,左后叶大于右后叶,末缘均具成行的刺,左后叶的刺延伸至侧缘。

拟脊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paracristimanus Wang et Dong,
1977
东海,雄性: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讨论:该种与艾氏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edwardsii 相似。二者的区别为,本种左螯不动指外侧面中间仅具 1
脊,但脊上无刺,而艾氏活额寄居蟹左螯不动指外侧面中间的脊具大刺;本种左螯可动指外侧面仅散布小颗粒,而后者可动指外侧面具
2 列刺,中间为纵沟。
棘刺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spinifrons (De Haan,
1849)
生境:寄居于各种螺壳。
模式产地:日本。
分布:台湾;日本;潮间带和潮下带。

鉴别特征:楯部前外侧缘具 3-4
个小刺,背面具小刺形成的横纹。眼柄粗短,与楯部几等长;角膜不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眼鳞较圆,近三角形,内侧略弯曲,末缘具
2
个大刺和几个小刺。两眼鳞间的额突短,近卵圆形,顶端较尖锐。第一触角柄末节的整节或大部分超过了角膜末缘。第二触角柄第五节的十分之七至八超过了角膜末缘,与第一触角柄长度相等或稍长于第一触角柄;第二触角鳞片为尖三角形,内侧缘具
1 行 4-5 个尖刺,未达第二触角柄第四节末端;第二触角鞭略长于楯部,腹面具长刚毛。左螯具尖锐的或钝的微刺,掌部腹缘凸圆,不动指有时向下弯曲;指节和不动指之间具缝隙;掌部具
1 或 2行小刺,外侧面靠近腕节处具 1
行 5 个大刺,到掌部一半处停止,其它部分具
4或5纵行稀疏的小刺或突起,不动指的外侧面具纵向小瘤;可动指背缘具1隆起,密布颗粒,两侧各具
1
纵沟。腕节背缘和外侧面具成行的小刺或者带刺突起;长节腹缘具
1
行大刺。右螯指节和不动指之间具显著的缝隙;指节和不动指的外侧面多刺或突起。步足指节是掌节的一倍半,外侧面中间具纵向的沟槽,背缘具成行小刺但未延伸至末端;掌节背缘具成行的刺,外侧面靠近背缘处具
1-2 行小刺;腕节背缘具 1
行大刺。第二步足外侧面具成行的小刺。尾节中缝小,左右后叶近相等;末缘略内凹,具两行小刺,大刺近外侧,且延伸到侧缘,左后叶后缘较明显。

棘刺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spinifrons (De Haan, 1849)
(引自 McLaughlin et al., 2007)
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弯螯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deflectomanus Wang et
Tung, 1980
生境:泥质,多寄居于玉螺壳中。
模式产地:中国浙江(Wang et Dong,
1980)。
分布: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潮间带至潮下带浅水
30 米。
鉴别特征:楯部长大于宽,背面具小刺或突起形成的横纹,上具刚毛,额角较小,侧突外侧的楯部前缘为齿状,具
5-6
个齿。眼柄短粗,短于楯部;角膜不膨胀,约为眼柄长度的四分之一;眼鳞近三角形,前缘倾斜,具
6-8 齿。两眼鳞间的额突短于眼鳞,为尖头棒状。第一触角柄末节一半超过眼柄,第二触角柄第五节基部至中间达角膜顶端,第二触角柄鳞片较短,未达第二触角柄第五节基部,顶端刺状,内侧缘具
3-5
个刺。左螯显著大于右螯,左螯不动指显著向下弯曲,两指闭拢时具缝隙,可动指背缘具
1 行突起,大小均匀,外侧面紧邻背缘具 1
行小突起,接着为小凹槽,散布小颗粒;掌部背缘具
1 行大突起,外侧面靠近腹缘和中间处具 2
行突起,其它部分密布小颗粒,腹缘具突起,延伸至不动指;腕节背缘具
1
行刺状突起,外侧面密布小颗粒,腹缘仅末端具刺;长节腹缘上半部分具几个较大的刺,其它部分密布颗粒。左第三步足指节显著长于掌节,指节外侧面具一细凹槽,背缘具稠密刚毛;掌节背缘靠近基部一半具几个小刺,被长毛掩盖;腕节背缘具小刺,并具刚毛;长节无刺。尾节中缝很小,左后叶略大于右后叶,末缘均具刺,左后叶延伸至侧缘上端。

弯螯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deflectomanusWang et Tung,
1980
海南莺歌海,雄性:a.楯部和头部附肢,背面观;b.左螯足,背面观;c.左第三步足,背面观;d.尾节,背面观。比例尺=1mm

直螯活额寄居蟹 Diogenes rectimanus Miers,
1884
生境:泥质。
模式产地:阿拉弗拉海。
分布:黄海,东海,南海,台湾;泰国;亚丁湾;印度;斯里兰卡;澳大利亚;托雷斯海峡;潮间带至
36 米。
鉴别特征:楯部
前一篇:真寄居蟹属 Dardanus
后一篇:欢迎您在新浪博客安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