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被“全民反贪腐”、“中国博客家协会”加精)
丽江,有很多传说,有点神秘感,是我向往的地方。
去年5月,有机会参加市文联组织的去云南采风,路线是从昆明到丽江,总算圆了这个梦。
从丽江回来一年了,当时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慢慢地淡忘了,但另有一些事,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清晰。
4560米高度
山见过不少。从小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小山村。上初中之后,星期天回家得翻过一座山岭。那是丘陵地带的山,只有几百米高。1992年,参加市总工会的一次活动,去了黄山。黄山的峻峭让人惊叹,一排排刀削般的山峰,透着一股冷冷的青色。不过高度也只有1800米。1994年,参加在成都召开的全国理论宣传研究会成立大会,被组织去了一次峨眉山。峨眉山比黄山高一倍,4月的天气,这里那里还有一些积雪。匆匆在“金顶”石碑旁拍一张照片证明鄙人曾到此一游,赶忙下山。
丽江的玉龙雪山则气象不同。在丽江住下,已经见到它的雄姿了。山上白皑皑一片,想必是厚厚的积雪。山顶云雾缭绕,透着一点神秘。丽江古镇街旁小溪流着的水,清澈,冰冷,真想捧一把到嘴里。到过这里的人说,那就是玉龙山上流下来的雪水,长年不断。
第二天上雪山,有点担心。毕竟有年纪了,高原反应能否抗得住。在大家的劝说下,还是决定一试,有这么多同行者在,有关方面安排也很周密,待命的救护车就有好几辆。
导游帮我们买了几只氧气瓶,又租了几件大衣,我都被“优先”了。
坐着索道,没多久就到了终点。那是一个不大的平台,供游客停留拍照。导游说,我们脚下的高度是4560米!这恐怕是我这辈子能登上的最高高度了。
当时的感觉是,头有点晕,胸有点闷,腿有点软——这就是所说的高原反应吧。好在氧气瓶就在手上。还有一位连姓什么我都不知道的文联的中年男子,不前不后地跟着我。我上去,他也上去,我停下,他也停下,我下来了,他也跟着下来了。
都说高处不胜寒,而此时我的心里却是暖暖的。
180度鞠躬
从雪山下来,有一个表演可看。是张艺谋导演的《丽江印象》。
说起张艺谋,很多人不以为然。有人甚至戏称他的模式就是“团体操”。这有失公允。那一台《丽江印象》,的确具有非凡的震撼力。舞台周围是红土筑成的起伏的高坡,背后横卧着雪白的玉龙,表演者都是有着古朴脸膛的青年男女。
最让我难忘的,就是这几百位来自山村的纳西族演员。导游告诉说,这里每天要演出3场。可是,我的感觉这是专为我们表演的第一场。没有一点敷衍,看不出半点疲惫。最后一幕,主题是“希望你们再来”。在商业城市待的时间长了,自然会联想到那不过是客套甚或广告,再来当然可以再赚钱了。可是,从他们奔走的速度,企盼的眼神,透露出的,却是这个民族好客的真诚。临近结束时,有一个年轻男演员,差不多以60米短跑的速度顺着上坡路跑到观众席前,突然在中间停下,向着我们深深鞠躬——那绝不是经常见到的演员谢幕时的微微弯腰,他的脸已经贴到了两条腿上,长发披散下来盖住了整个头部。我看过很多戏,但从未见过这样令人心灵震颤的谢幕。观众席上有人在抹泪,坐在我左前方的“硬汉”李部长摘下了眼镜,在第一排就坐的宣传部赵小姐,一下站起来,一步冲上去,给了男演员一个紧紧的拥抱。观众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久久不停。
真诚的纳西人,让观众动了真情。
丽江老妇的哲理
陪我们从昆明去丽江的导游姓廖,大家都称她“瘳导”。这位“廖导”已经做了十来年导游,解说得不错。有时赶路,一坐五六个小时,她会讲些云南的山水风光、风土人情,让我们消解寂寞。不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有关丽江老妇人的故事。
有一次,两位香港记者去丽江。进去的时候,看到一位老妇人坐在屋边晒太阳。等他俩在丽江转了一圈出来,时间大概已经过去了半天,看到那位老妇人还在那里晒太阳,而且坐的姿势好像都没有变过。记者们感到非常不解,就对老妇人说:这么好的时光,你怎么不去干点事,老在这里晒太阳呢?妇人听得懂普通话,但不会讲,她通过旁边的年轻人翻译说:“人一出生就走向死亡,你们为什么要走得这么急呢?”
听了老妇人的回答,两位香港记者有何反应,“瘳导”没有说,但我们车上的人几乎异口同声地称赞这位老妇人是“哲学家!”
丽江老妇人的“哲理”,我虽然并不完全赞同。社会要进步,要发展,总得走快一点,特别像中国这样掉在人家后面很远的国家。但是,走得太快了,又容易把灵魂落下。等我们发现灵魂落在后面,想回去把它拣回来,要花的时间可能更多。
老妇人之见,绝非“妇人之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