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诗歌——虞世南《蝉》鸣的自信
(2011-08-01 20:24:42)
标签:
虞世南永兴《蝉》《咏蝉》宋体杂谈 |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感觉诗歌——虞世南《蝉》鸣的自信
诗言志。唐人虞世南咏《蝉》当为典范:“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以《咏蝉》为题作文散译:梧桐一树挺拔,枝叶清清朗朗,有蝉居上,饮天水自然,餐日月光辉。非风高远,歌亮黎明,唱响溪流,声传四面八方,音丽云霄河汉。不做风筝,不借秋风,潇洒自远而飞扬。
虞世南的《蝉》,写景抒怀,情景交融,和谐自然。其点睛之笔就是“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为借蝉言志——不攀高枝,不借裙带关系,踏踏实实做人,立身高洁,清而致远。细之开句“垂緌饮清露”,笔意巧妙。“緌”是蝉头触须,其状好似为官者的冠缨,“垂緌”即寓意谦低做人;“饮清露”既是对蝉的生性高洁,栖高饮露的习性描写,又是说为官者必须“清水”做人,如此,无需借他人之力而名扬。
托物寓意,小诗言大志。诗人笔下人格化的“蝉”,带有诗意自况之志,一种气韵,一种风度,一种自信,那就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虞世南(公元558~638),字伯施,浙江余姚人;永兴县令,享年八十一岁,赐礼部尚书。可见其做人心态自信自然,不然何以高寿?
在唐诗中,有三诗“咏蝉”被称“三绝”。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言立身高洁、不需凭藉、自会扬名之志;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一种悲观之情尽泻;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一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牢骚情感纸淌。
居高饮清,非风高远。忽然想起伟人名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700字,2011年8月1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