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而一二犬声
还有三两鸡鸣
鸡鸣山蕴含的重点符号(原创游记)
章校中
鸡鸣山,全国重名多。如河北张家口、浙江义乌、福建屏南等地都有命名“鸡鸣”的小山。合肥也有鸡鸣山,它位于合肥城西蜀山区南岗镇。端午节这天,我参加安徽省民俗学会端午文化研讨会,其间在蜀山区人大办公室主任王广力先生带领下游览了此山。
那天正是一场雨后,我们由南边乘车来到山脚下,下车一抬眼我便有点失望了,那实际上是一个平地凸起的大土墩,高不过几十米。好在土墩之上广植有大片林木,给人一种郁郁葱葱且又幽深神秘之感觉。山上的林木还挂着雨滴,山路有点粘脚,不过有陈年落叶垫着,还算好走。行不远,就见梯田样墓碑排排密布,原来这里是一个公墓园。过墓园,再上十几页台阶就到了山顶。
山顶上,我问同行人:“这里为什么要叫鸡鸣山?”同行人回答说:“山不大,其名字却有三种说法呢。”于是,我便聆听其究竟。一是山形如鸡冠,故名。二是传说有天晚上这里地面突然逐渐隆起,到鸡叫时方止,因此而名。第三种说法与三国曹操有关,说曹操统北以后,为东征孙吴,决定从六安到合肥开凿一条人工河,以船只运送军需;于是,曹部杨将军负责挖河,谁知“日挖一丈,夜长八尺”,至鸡鸣时分,开挖的河道又恢复原样了;原来鸡神认为江淮分水岭是鸡族的栖息地,如挖河必断山脉,必破鸡族生象;鸡神遂求土地爷阻止修河,土地爷手一挥,便将开河挖掘的泥土又复原了;杨将军便在鸡鸣后动工,多挖两尺,但无济于事,只留下5公里长的旱河轮廓;杨将军身心俱瘁而亡,后人便称这山为鸡鸣山。
登高远眺,董铺水库尽收眼底。山北脚下有一环形人工挖掘的的遗存,现为稻田。王广力先生指于我们看说:“那四周草坡阶梯非常明显呢。据考证,这是曹操的量兵塘。”嘿嘿,这里也有和合工大斛兵塘一样的遗迹。我们在山顶上发现四边形分布四只大石桩,一人高,在齐胸部和腹部位置各有一拳头大的通孔,鸡鸣村人介绍说,那是曹操的拴马桩。有同游专家说:“量兵塘、曹操河、拴马桩,就是合肥鸡鸣山蕴含的文化符号。”
我是一名地质工作者,曾写过大蜀山的文章,说它是城市中唯一的一座古火山。而现在看这鸡鸣山也当是一座古火山。从合肥地形上看,大蜀山、小蜀山、鸡鸣山分布在东、北、西处,恰形一个三角形,而里外都是相对平坦之地,这应该是同一个时期火山喷发的产物。果然,我便在山上出露的岩石中发现了这是玄武岩,一种火山的标志岩。再从从西北方向看,山势徒峭,这一定是火山锥。我遥想,在三千六百万年前,这里的火山爆发并不剧烈,熔岩向东南方向流下,形成了平缓的地势,而西北方向熔岩冷却堆积,形成了如今徒峭的山峰。看来,鸡鸣山蕴含的文化符号又多一个,而且是一个重点地质遗迹文化符号,这便是古火山。因为这里可以与大蜀山、小蜀山一起建立一座江淮丘陵地质公园,为广大旅游者进行科学普及地理地质知识。为此,我诚恳建议鸡鸣村:政府要控制挖掘山石修建公墓,以便保护地质遗迹;邀请地质专家勘察火山成因,形成调查报告;尽快向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申报遗迹保护资金,建立地质公园。
我们站在山顶放眼四望,郁郁葱葱树木,生机蓬勃农田,村舍白墙黑瓦,偶而一二犬声,还有三两鸡鸣。路边一颗栀子花,碧绿的叶子撞入眼睛,而那其间的朵朵洁白,清香飞扬......(1300字,2011年6月1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