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江不洗直臣冤
人民心海明月悬
感觉诗歌——《端午》的情怀(原创随笔)
端午节这天,我参加“安徽省民俗学会端午文化研讨会”,会上民俗学会秘书长王贤友先生作主题发言,他念了一首《端午》诗,因我笔笨未能记下。无独有偶,有博友在我《也说端午节》的博文中留评了这首诗的原文:“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原来诗是唐朝文秀的佳笔。
这首七绝《端午》,其诗意是:端午节何时形成?又为何成节?民间千年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才设节;我看江水烟波浩淼,不由嘲笑道——大江宽阔,却不能包容一颗爱国者的心;江水滔滔,却不能洗刷说真话人的冤屈。作者诗言虽短,但他深切地表达了对屈原的尊敬与同情,同时又对那些昏君奸臣的抨击和鞭挞。《端午》一诗被收进《全唐诗》,作者文秀,是唐代的一个诗人,简介不详。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它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开句就问谁立的端午节,问之情起,答之明明朗朗——谁立的节日当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从这可看出,端午节以纪念屈原为主至少应在唐时就确定的,而并非是现代闻一多教授等学者提出的。
屈原(前304-278年),名平,字原,湖北秭归人;战国时楚国主持宗庙祭祀的三闾大夫;因受到妒贤嫉能的上官大夫靳尚的诽谤,被楚怀王疏远。后来,屈原由于坚持“联齐抗秦”的主张,又遭到上官大夫靳尚、南后郑袖、公子子兰的陷害,两次遭放逐。第一次被流放到汉北,第二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带。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最终,他既无力挽救楚国的危亡,又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于农历五月初五日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其忠贞爱国的的情怀。
堪笑楚江,是《端午》的情怀。想象汨罗江岸边,伫立颀长的身躯纹丝不动,那宽大的衣袂风中猎猎作响,一脸的憔悴枯槁,却又山的坚定与坦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种壮志忠国、祈福百姓的不屈不挠之精神;“举世皆浊,惟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一种饱受折磨的忧郁心迹,刻写无可奈何的疲惫不堪。寂寞的风从云中翻过,便是月的清波,清波慰藉冰冷,是对楚王的憎,是对楚国的爱。于是,颀长的身躯纵身一跳,欲与日月争辉。
由此,司马迁《史记》为屈原立传,一把景仰与崇敬的眼泪;李白评说:“屈平词赋悬日月”,盛赞屈原的不朽;百姓民谣:“大夫壮志与天齐,人民万代怀念你”,透出一江东流的真挚感情。抗日战争时期,一部历史剧《屈原》在重庆公演,一时激起多少中国人的爱国豪情,从而大大鼓舞了千百万中国人抗日的信心和决心。屈原精神,伟大于他胸怀祖国、心忧天下的情怀。《端午》的情怀,中华民族的情怀——楚江不洗直臣冤,人民心海明月悬。(1200字, 2011年6月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