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策划/本刊编辑部
2014年,编剧经历了一场IP之战。网络小说的版权市场火爆让人眼花缭乱,网络作者似乎变得更有市场,转型编剧的步伐也明显慢了下来。资本、网络、IP、政策轰然而来,传统的影视编剧和网络编剧之间似乎有了不和谐的声音,但就像知名编剧余飞所说,天下只有高手和庸才之分,并无传统编剧和网络作家之分,其实他们都是IP的创造者。但是对于IP热之下,不可忽视的问题是抄袭和山寨,这与资本的呼啸而来分不开,互联网的大门是开放的,用低成本攫取高额回报的背后,抄袭是原创编剧最大的隐忧。
有高风险也有高回报。“以文卖生中最赚钱的就是编剧了。”刘和平这样说道。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一名编剧年收入过百万轻而易举的事情。据了解,十年前一线编剧一集稿酬在5万元左右,如今至少在30万元一集。
互联网对版权的大量需求以及新老媒体的空前融合,给了新生代的年轻编剧和作者更多的生存空间。从网生作者来说,他们大部分人还正在遭遇环境和机遇的限制。能成功卖出小说版权又被拍摄成电视剧的作者,大多是有些文学功底的幸运儿,但这样的成功例子还是不多。很多网生作者除了自身能力的问题,还有渠道的限制,以及面对生存而做出的妥协。作为更为娱乐而生的网生编剧,他们机遇的背后困境重重,编剧的价格相差甚是悬殊,比如一部网络大电影的编剧价格在1万元的不在少数,同时尽管他们的思维方式更接近互联网用户,但缺乏现实主义的悬浮之作,内容上也渐渐面临困境。
本期巨情策话,我们从不同的编剧/网络小说作者、编剧经纪公司、新媒体编剧服务平台、律师等入手,围绕编剧品牌之路——在融媒体时代的行业竞争态势之下,如何突围?编剧经纪公司之于编剧是怎样的存在?知名编剧在自由创作意志和市场之间如何平衡?以及新生代编剧的生存状况,还有在原创、抄袭和维权等问题之下,编剧如何防患于未然等问题,了解一个编剧的江湖:资本和互联网之于他们的新大陆背后,有机遇更有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