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闽砚.建州石砚

标签:
转载 |
http://s2/mw690/001omNGczy77HCQaUbD21&690
http://s1/mw690/001omNGczy77HCQeLu050&690
http://s14/mw690/001omNGczy77HCQiolnbd&690
http://s11/mw690/001omNGczy77HCR7XNU9a&690溪韵阁藏砚
产地:福建建瓯
坑口:北苑凤凰山
砚式:风字砚
规格:12.5×(5+9.5)×1.5
石品:石色青黑,砚额角沁铁红锈色。石质坚硬,石声如铁。
简介:建州石,出自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县(建瓯市)北苑凤凰山下。该石声如铜铁,适宜制砚。其石有两种,一种细润而不甚发墨,另一种宜墨,但肤不佳。有兼两种之长者,亦为佳品。建州石制作的砚台称建州石砚。《云林石谱》建州石:“建州石产土中,其质坚而稍润,色极深紫,扣之有声,间有豆斑点,不甚圆,亦有三两重石晕,琢为研,颇发墨。往以石点作鸲鹆眼,充端石以求售。”
访砚:从福建建瓯网友微拍上,看到拍卖建州石砚,几次都错过了拍卖时间。于是加其为好友,购得一方风字形建州石砚,又增加了一个闽砚品种。其后,又见其在微拍建州石砚,也出了价。后因形制不够典型,而未追价。
赏析:风字砚,砚首圆弧,两侧边缘凸起而向外敞,砚面前低后高成斜堂,一墙缘有磕。砚背为平底,边为斜坡。砚边缘和砚堂缘,刻有单边细线。卖家断为五代老砚,个见为宋砚。长12厘米,额宽5厘米,口宽8.5厘米,厚1.5厘米。石色青黑,砚角沁铁红锈色。石质坚硬,石声如铁。
详述:
建州石砚,又称建州砚,建州石,出自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县(建瓯市)北苑凤凰山下。该石声如铜铁,适宜制砚。其石有两种,一种细润而不甚发墨,另一种宜墨,但肤不佳。有兼两种之长者,亦为佳品。
建州石,因古城建州而得名,其历史悠久,自宋代就有记载。《云林石谱》建州石:“建州石产土中,其质坚而稍润,色极深紫,扣之有声,间有豆斑点,不甚圆,亦有三两重石晕,琢为研,颇发墨。往以石点作鸲鹆眼,充端石以求售。”其石有两种,一种细润而不甚发墨,另一种宜墨,但肤不佳。有兼两种之长者,亦为佳品。据考证,建州石砚,石色有青紫、青灰、紫红、苍青等色泽,石质坚致温润,颇可发墨。
《石雅•中编》:叶梦得《避暑录话》云,东坡作凤咮石砚,云出北苑凤凰山,余至建州求之无有,盖南剑黯淡滩石也。此石有二种,其一出西水,去黯淡滩四十里,细润而不甚发墨,黯淡滩石宜墨而肤理不逮,唯兼二者,真过龙尾也(《福建通志》卷六十)。凤咮砚产量不大。有人用黯滩所产的石料做成砚台,其形状与凤咮砚十分相似,可是有些墨滑。苏轼《东坡题跋》载:“山如飞凤下舞之状,山下有石,声如铜铁,作砚至美,如有肤筠然,此殆玉德也。疑其太滑,然至益墨。”韩子苍曾语:“北苑龙培山,如翔平饮之状。当其咮有石苍黑而玉色。熙宁中太原王颐以为砚,余名之曰风咮。”
南剑石,又称凤咮砚、凤咮研、凤咮石砚、南剑黯淡滩石砚、南剑石砚产于福建省南平市东黯淡滩。黯淡滩位于闽江上游,水势奔涌,波涛高起丈余。《云林石谱》南剑石:“南剑州黯淡滩出石,质深青黑而光润,扣之有声,作研发墨宜笔。土人琢治为香炉诸器,极精致。东坡所云"凤咮研"是也。”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从上述记载中可见,建州石砚有两种说法,一是建州石砚系苏东坡所云凤咮研,另有南剑黯淡滩石充凤咮研;二是南剑黯淡滩石即凤咮研。包章泰发现今人常把一些建州砚误认为是端砚,原因是人们对建州砚知之甚少。其实,建州砚同样历史悠久,拥有可与端砚相媲美的实用价值与历史文物价值。
包章泰说,就中国古砚制式来说,不同时期的砚式,大都展示着特定的时代风格。如先秦古砚多就地取材,纯任自然;汉砚或方或圆,简朴浑厚;唐代箕形砚盛行,典雅豪放;宋代大小抄手砚风靡于世,洗练素美;元、明、清砚式则有集前代之大成之势,富丽纷繁。包先生拿出他收藏的二十多件宋代建州砚为例,仅从形态来看,魏晋风度、唐朝遗韵与宋代的新潮流在这里并存。他所藏的一方宋代建州深灰石风字形砚: 其砚外形如 “风”字, 光素无纹。砚首圆弧,两侧边缘凸起而向外敞,砚面前低后高,无分墨池与砚堂。砚背前平后浅抄手。砚身具土沁锈,石质坚硬肤润,色深灰,内含银星,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烁。形制古拙,朴素无华。此类风字形砚,由唐双足箕形砚演化而来,为研究唐砚与宋砚的过渡形式提供了实物资料。包先生拿出的宋砚中最多的还是抄手砚。无论是胆红石、青灰石还是青紫石质地,皆作长方形,砚面平正,砚首深凿横条状墨池,砚体较厚,砚背由尾向首部斜下而凿,左右侧留两跗足,形成砚尾下方中空, 适可插手以便拿砚,故称“抄手”。此砚式流行于宋代,颇有端庄肃穆、四平八稳之态,为典型的宋砚体式,体现了宋代不同于唐的时代风貌。
文献:
1、闽源文化研究:浅谈建州石砚_建瓯市地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