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投资越早越好

(2010-10-11 10:08:27)
标签:

财经

分类: 隨想隨写

工作的时候,跟一个老牌交易员混得很熟。此人是个犹太人,每年都向以色列政府捐款。他二十三岁便在摩根大通负责二十亿美元的交易本,二十八岁退休。其时公司给了他一笔约八百万美元的奖金。之后他觉得无聊,就又重新投身金融业,不为谋生,只为兴趣。这个老行尊曾经说过一句话,令我们永世难忘:「小钱是用大钱慢慢赚出来的。 (If you want to make a small fortune, start with a big one, and start with it early.)」乍听上去,这句话似乎平平无奇;仔细想想,震聋发聩。

这句话的重点是「慢慢」两个字。也就是说,越早开始投资,财富就会累积得越多。而这一早一迟之间所造成的差异,恐怕远远超过大家的想像。要想了解这句话的真谛,先让我们来比较一下两位无人不晓的投资大师:巴菲特和索罗斯。

巴菲特,师从葛拉汉,毕业于哥伦比亚商学院,是价值投资法创始人,巴郡投资公司创办者。索罗斯,毕业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反馈学说创始人,索罗斯基金创办者,量子基金创办者。两个人都是七十九岁,巴菲特的年平均复合回报是百分之二十点一,索罗斯的年平均复合回报是百分之三十二,照道理来说,索罗斯应该是两者之中更有钱的那位,对不对?答案是:不对。在二零零九年的福布斯财富排行榜中,巴菲特排第二,净资产值为二百七十亿美元;索罗斯排第二十九,净资产值为一百一十二亿美元,是巴菲特的三分之一还不到。为什么会差这么多?很简单。巴菲特在一九五七年就正式开始投资,而索罗斯在一九七零年才跟人合伙创办量子基金,比巴菲特晚了十三年。

就是因为晚了这十三年,即便索罗斯是个更成功的投机者,他的财富还是比巴菲特整整少了二百六十亿美元。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上面用到的一个词:「年平均复合回报」。这个词的意思是,不管每年投资赚了多少,我都把赚来的钱加到原有的本金里面,作为资本,在第二年再次拿去投资。年复一年,我的财富会遵循函数曲线模式增长。而函数曲线的特征是,时间越长,其数值就飙得越快和越高。在时间的作用下,就算投资只给我带来一个平平无奇的年平均复合回报值,我的财富还是会以惊人的规模累积。举例来说,从一九八零年四月五号到二零一零年四月五号,道琼斯工业指数的年平均复合回报只不过是百分之九点一六,但是它在这三十年里的总增长却是百分之一千二百八十六点三四。

从巴菲特和索罗斯的例子可以看出,尽可能早开始投资,可能是累积财富的方法中最没技术性的一项,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可能比所有技术性方法加起来还要强。有的读者可能会问:我已经在供着强积金或是养老保险了,还需要尽早投资吗?答案绝对是肯定的。

就中国大陆来说,在二零零七年和二零零八年两年间,财政部共计收取国企分红五百八十四亿元,节余仅为十二亿元。这其中有多少被用于充实社会保险基金,完全不为外界所知。而到了二零五零年,六十岁以上老年人将超过四亿。社会保险基金缺口将在二零三五年达到高峰,每年将产生约一千亿元的赤字。就香港来说,强积金僵化管理,多数只以平均成本法作为投资策略。不但剥夺员工自行选择投资意向的自由,而且基金买卖差价,供款费,管理费加起来还不比其他共同基金便宜。

在这种社保体制下,未雨绸缪并不为过。大家为什么不尽早投资来累积财富,为退休后的财务自由准备多一条后路呢?

最后,让我用一则小故事来作为本文的结尾。在富饶的古巴比伦,有一个马车匠人某甲,他和一个吟游诗人某乙是好朋友。有一天,某乙来找某甲借钱,谁知道某甲自己也穷得连一个银币都没有了。这一对难兄难弟凄凄惨惨地蹲在街角,开始讨论自己为何会陷入如斯窘境。谈着谈着,某乙想起来了:「你还记得那个某丙吗?他小时侯跟我们一起玩,大了在学校接受同一个老师的教导,为什么他就成了全巴比伦最富有的人,而我们现在只能蹲在路边吃尘?」某甲说:「对哦。走,我们问他去!」

两个人如愿见到了某丙,并提出了疑问。某丙告诉他们:「从第一份工作开始,我就每个月把十分之一的薪水留下来投资。这些投资如果失败了,我会从中汲取教训;如果成功了,我会把赚来的钱加上每个月一成的薪水再拿去投资。」某甲和某乙对这个答案相当不满,认为某丙糊弄人。某丙笑着说「当我不断这样做了几年以后,我所累积的财富已经让我有机会去接触更多的人,和更多的商机。于是我赚的钱也更多了。虽然之后会越来越复杂,但正是因为我从第一份工作起就开始拿出一成的薪水去投资,才有机会打开财富的大门的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