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视自己的投资心态

(2010-08-27 16:13:15)
标签:

基金

财经

投资心态

大市

jesse

分类: 市场周报

原网志日期:2010-07-12 10:00

 

Jesse Livermore 曾经说过:“一直以来,人们在(证券)市场上的行为和反应基本上是一样的,全部是贪婪,恐惧,无知,和希望的结果。这也正是为什么整个市场的构成和波动模式总是在重复。” 作为一个离婚三次,最后吞枪自杀的股票界传奇,Jesse Livermore 可能并不是一个快乐的人,他说话的方式也因此尖锐而不留情面。但不管多刺耳都好,我都不得不承认,“贪婪,恐惧,无知,和希望”的确是对投资者心态最一针见血的描述。我这次只想谈谈两点:贪婪和恐惧。

 

先谈谈“贪婪”。前两年那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让我们大家都余悸犹存,但它的出现并非无迹可寻。我记得商业周刊2007年四月刊就已经有文章指出了房市过热和建筑业饱和的问题。BearSterns 在同年六月就申请了一笔32亿美元的贷款去“Bailout” 它自己的高评级房贷基金。华尔街日报,Barrons,和投资者日报(Investors Business Daily)在2007年五月到七月月间,就已经对次贷衍生金融工具的形成,其对信贷违约掉期(CDS,银行的隔夜商业票据(Commercial Paper,以及银行资金流通性,乃至对整个市场资金流动性的负面影响都做了全面的解释和分析。但是当时,大多数投资者,不管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都并没有把这个警告当回事。因为彼时的市场观感还极之正面:油价在飙,金价在跌,Fed也还在上调联邦基金率。大家都在买进,想在泡沫还没爆之前赚更多钱。直到2007年十一月的黑色星期五,再到2008年三月BearSterns崩塌,众多市场参与者才开始认识到,“大市”真的不妙了。那些少部份仔细观察分析,并且因此克服自己的贪婪心理,选择去提早卖空的投资者,恐怕现在身家已经翻了几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Hedge Fund Managers 真的做到了)。

 

再来看看“恐惧”。我认识一个投资经验近十年的朋友。此人是个死硬派基本分析型投资者,对大、中、小、成长、平衡、价值九类公司以及各大行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估值模型。他在RIMMResearch In MotionBlackberry制造商)2008年后期跌到约60块的时候买进,因为他自己计算出来的合理目标价是70块。然而RIMM在他买入后跟随大市一路狂泻,最低跌倒40块不到。他当时跟我说,看到的新闻,读到的报纸,全部是一面倒地看衰大市,他非常害怕会血本无归。结果,在RIMM见底爬升到50块的时候,他选择了离场。由于他的交易金额很大,所以很是损失了一笔钱。很不幸的,RIMM在那之后没多久就升到了70块,并一直在那个价位小幅波动,和他计算的合理价位完全相同。这一类逢低卖出的故事恐怕大家都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无非是投资者的传染性恐惧和对更大损失的趋避心态。不管是贪婪和恐惧,都会使投资者的判断和决定出现偏差。而这种偏差的直接结果就是输钱。要想减少这类心理因素对我们产生的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有以下两点:

 

1. 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换句话说,在投资前做足功课,在投资后定期检讨。对行业、本国大市、乃至全球大市都不间断地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对其趋势有自己的判断。这样,“人云亦云”的行为才会被杜绝,自己的信心才会坚固,才能进一步防止自己被传染性恐惧或集体乐观思维所感染。

 

2. 了解自己。通过过往的投资历史,对自己的心理行为、风险承受程度、以及做决定的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在之后做决定的时候,问问自己:做这个决定的原因有几成源自理性分析?有几成源自心理惯性?如果是后者居多,那作出的这个决定还合不合理?

 

我们大家都是人,是人就会被自己和他人的心理和情绪左右,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和懵懂的死亡组合。只有在正视自己的投资心态之后,成功和财富才会对我们青睐有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