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好的环保就是不去非洲

(2014-09-24 10:00:28)
标签:

娱乐

旅游

文化

分类: 私房话语

http://s12/mw690/001TeS1mgy6MhOQ4wdRfb&690
文/王元涛

 

兴冲冲参加在深圳举办的中国国际科教影视展,期待着一场纪录片盛宴。展会首日特别展映的,是《野性的终结》。在幽暗的放映厅里,一边看片子,一边琢磨,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是说非洲的野象与野犀牛在慢慢消失,因而整个大陆的野性正走向终结?这种叹息式的片名,给人的感觉似乎过于悲观了。而且,我也不太明白,为什么要找姚明来做串场主角。姚明的名,固然有助于环保理念的播散,可对于一部纪录片而言,大象、犀牛和狮子才应该是响当当的主角,它们的分量,应该足够了。

 

但这是一部有立场有温度的纪录片,当宽阔的非洲大地被航拍视角展现在眼前时,我惊觉,每次看有关非洲的影像作品,都会有一种恍然感,就是说,对于非洲,我们一直存有误解和偏见,以为那里除了尼罗河两岸,到处都是无边无垠的沙漠。这种错误的印象,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纠正,依然深深植根我的心底,难以去除。现在,跟着姚明的视线,我又一次发现,实际上,非洲依然葆有大片原始状态的森林、草地与沼泽,那里是野生动物迁徙与繁殖的天堂,而欧亚大陆作为过度开发的成熟地区,早已没有了野生动物,尤其是大型野生动物生存的领地。

 

于是就想,关于环保,我们的意识,会不会也存有类似的误解盲点?比如,在首映式后的提问环节,就有观众问制片方:为了保护大象,我们能做些什么?是啊,我们在感动之余的第一反应,永远都是“做些什么”。可是,我们不妨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很可能,不是我们做的太少,而是我们做的太多了。因此,看《野性的终结》,从始至终,我都不自觉地带着挑剔的目光,极为担心姚明会表现出“游客心态”,哪怕他暴露出一丝一毫的猎奇神情,我都会认为是对非洲的冒犯。这对姚明来说,是不是也有点不公平?

http://s10/mw690/001TeS1mgy6MhOSZ1AB59&690
但是,我一直固执地这样想:在非洲,无论是象牙偷猎者,还是贩卖者,甚至也包括反偷猎的保护者,几乎都是非非裔,而且以白人为主;试想,如果他们从来没有出现在非洲大陆上,岂不是更好?当地人也会用弓箭与陷阱捕猎,但他们所获的数量,只会防止大象与犀牛的种群过度繁殖,他们与它们,将共同实现自给自足。而白人出现了,一切都成为问题。为了试图解决问题,更多人将持续出现。谁能知道,这将又带来什么样的新问题?在纪录片中,时常可以见到各色直升机在非洲的天空盘旋。如果我是一只野生大象,正在丛林中跋涉觅食,突然发现头顶出现了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我会相信那是来保护我的吗?

 

在《野性的终结》中,被缴获的象牙堆积如山,让人触目惊心。“没有消费,就没有杀戮。”这的确是一个釜底抽薪的好策略,只是,在放映厅一片唏吁声中,我的困惑油然而生:接受这种观念的人,原本就不是象牙消费者;而那些在今天依然热衷于象牙制品的富人们,被豪宅高高的围墙包围着,这种劝诫的声音如何才能抵达他们的耳鼓?环保之难,可能也正在于此。与此相似,我的朋友中,有不少人有自带筷子的习惯,从来不用方便筷子。对他们,我素怀敬意。可是,就在前几天,我的故乡东北某城市来深圳举办招商会,他们的雄心之一是,要扩建方便筷子工厂,未来三年,产量将达数十万吨——他们似乎完全没有考虑到我的朋友们的环保习惯啊。

 

在现场提问环节,还有人提议,为保护非洲大象与犀牛,我们可以大力推广环保旅游。对此,我心里暗暗发表了不同意见。我顽固地认为,对珠峰最好的保护,就是我们不去珠峰。同样,对于非洲最好的保护,一定是我们不去非洲。

http://s6/mw690/001TeS1mgy6MhOUDUI5d5&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