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在北京】藏在八大胡同里的那些莺莺燕燕

标签:
北京八大胡同妓院妓女小凤仙赛金花陕西巷大栅栏前门旅游 |
分类: 慢行神州 |
元旦三天假,在家趴窝了两天,每天一早醒来就惦记着出去走走,可每次都窝在沙发上、晒着窗外透进来的温暖的阳光耗到日落西甘,就着电视里无聊节目传出来的嘈杂,在一大堆关注了的博客里面打着圈圈,偶然间,转到了源形毕露博里,看到了他的一系列关于北京老胡同的拍摄手记,胡同,好久没逛了,就沿着这条足迹,咱也去寻找下藏在老北京四合院里的那些莺莺燕燕吧~~~
八大胡同到底是哪八条胡同,时至今日有多种说法。一般以陕西巷、百顺胡同、石头胡同、韩家潭、王广福斜街、胭脂胡同、外廊营、皮条营等八条胡同,为较普遍认同的说法。清代以来,八大胡同一直是北京风化业者著名的集聚之地,清末及民国早期,更是许多官宦权贵、文人墨客聚会之所。尽管清初康熙皇帝对朝廷命官狎妓冶艳多所限制,但在晚清,特别是庚子事变之后,八大胡同已成为当时纵酒寻欢、讴歌作乐的最佳畅游之地。
八大胡同面积很广,没有一整天的安排是不可能完全走遍的,而且入九的北京即便艳阳高照,在外面呆久了也会感到异常的寒冷,所以,我只挑选了当年最有名的陕西巷最为我唯一的目的地。因为那里有赛金花,因为那里有小凤仙,因为那里可以讲诉最完整的故事!!
说起这八大胡同,那首先就要提到的就是“赛金花”赛二爷!赛金花(1870年或1864年-1936年)是一个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叶,具有传奇色彩的中国女子。曾作为公使夫人出使欧洲四国,也作为妓女而知名上海,还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起到了劝说联军统帅,保护北京市民的作用。赛金花曾经三度嫁作人妇。后来在北京创办了下面这家赫赫有名的头牌妓院“怡香院”。
▲榆树巷已经没有了,可是作为“怡香院”的“榆树巷1号”的门牌还保留在已经破败的门楣上
▲小小的门洞和院子里的气派的二层小楼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一侧的楼梯可以上到二层,现在都是民居了
▲满目的沧桑和破败依旧掩饰不了往日的红火气象
▲一层的小院也多被私自搭建的小房子占去,只剩下窄窄的一条小道
▲本应支撑二层阳台的雕花木柱不知为何被齐齐的从中间截断,只剩下上半截垂在阳台下面,取而代之的是那一排锈迹斑斑钢柱
▲二层的砖墙上还依稀保留着当年的色彩,走近些才能体味匠工的精细
▲被截断的木柱上只剩下了雕刻的灯笼花
▲只有二层顶端的木雕花还保存的相对完整,只是色彩全无了!
在八大胡同,还有个叫小凤仙的人不能不表。袁世凯复辟称帝期间,滇军首领蔡锷身陷虎穴,他为摆脱监控,假装醉生梦死,放荡不羁于八大胡同,因而结识了出淤泥而不染的小凤仙。小凤仙胆识过人,掩护卧薪尝胆的蔡将军躲避了盗国大贼的迫害。“一九一六年,一个叫蔡松坡(蔡锷)的人,在云南举行了倒袁起义,打碎了袁世凯的迷梦。这位蔡锷的名字永存于北海西北角的松坡图书馆。面对蔡锷的起义,袁世凯筹划已久的君主制度像一枕黄粱般破灭了……”(林语堂语)蔡锷为中国的民主制度立下的汗马功劳,其中似应有小凤仙的一份,多亏她助了一臂之力。古人常说英雄救美,可这回却是沦落风尘的美人救落难的英雄。
▲陕西巷52号,云吉班,这里就是小凤仙的旧居
▲本应是依着风月佳人栏杆上早已换成了晾晒的被褥
▲二层的小楼还保留着许多当年的味道
▲檐下代表风月场的刻花吊牌还整齐的保留着
▲细看这些标志性的吊牌,除了逝去的色彩,是否还能找到往日的繁华呢?
▲通往二层的楼梯上早已不见了佳人的影子,留下的只有杂乱不堪的院落
▲这张照片做了旧,为的就是去寻找那一份朦胧,那一份烟柳中的朦胧~~
▲后改造的管道不知是谁给刷成了绿色,攀附在外墙上,到与这些朱红的窗格完美的搭配起来!
▲出门回望大门,不知哪个好事者,或出于什么目的,用水泥将“云吉班”的门牌盖住了,只留下了这个补丁!
除去“怡香院”和“云吉班”这样的一等小班,八大胡同里还有很多二、三等的园子,每一个等级都有它一个特有名字,“茶室”则为次于小班的二等风尘聚所,茶室亦属于较为高尚的风化场所,室内的装饰、雕花艳染颇为讲究。拐出陕西巷,往东不远,有一条胡同叫做“朱茅胡同”,这里保留着一套最完整的茶室——聚宝茶室。
▲聚宝茶室门牌楼很气派,比那些小班还要张扬,谁让这里是普及性服务的呢?
▲还是一条窄窄的过道,不免的再次勾起了我对当年院落中那一片嬉笑谩骂的遐想!
▲二层走廊边的木质雕花栏杆早已被铁栏杆所取代!
▲剩下的只有檐下那一排整齐的雕花吊牌~
▲与“怡香院”和“云吉班”不同,“聚宝茶室”的吊牌是金属的,问了居住于此的老人,他们说除了上面那层已经斑驳的绿漆是后人漆上的,金属的吊牌可还都是地道的老物件!
▲凌乱的二层走廊上,真的很难找到当年风月的味道了……
还有一些,还有一些,还有一些已经被真正改的面目全非了!位于陕西巷22号的“上林仙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上林仙馆”始建于明末清初,历来为王公将相们频频光顾之地,是当时上流社会社交娱乐的场所。清末名妓赛金花也曾在此组建“金花班”,开设“金花书寓”。可是现如今的“上林仙馆”已经被改造成了一家旅店,我不知道当年的“上林仙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但是我只确信一点,绝不是现在这副摸样,就像咱天朝很多古迹一样,不知保护,只懂翻新,最后落得只是一套空皮囊装上了一套不伦不类的内脏罢了……
▲唯一让我留恋的只有这烫金的“上林仙馆”的四字门牌!
▲还好,拱窗、砖檐,这些都还保留着
▲小楼的外部结构也没有大的变化,从外面看味道依旧
▲只是步入其中,已经没有了风月的感觉,而且就为拍这张照片居然收了我5元门票!
▲夕阳下的“上林仙馆”,真的沧桑了……
而三等的“下处”,则无前两者楼院之美,室内装饰简单,烟花女子相对年龄较高,貌质一般。至于最下等,俗称的“窑子”,则房屋极为简陋,室内更没有清吟小班或茶室里内室中常有的条案、八仙桌和各式筒瓶画器,一般仅有简桌铺炕,而来者多为脚夫;车工和苦力之流。像这些地方,除非得到世代居住于此的老北京的指导,但仅凭一双肉眼在现今的八大胡同就很难寻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