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丰富的外交内涵(曲星)

(2012-12-28 17:31:20)
标签:

杂谈

分类: 观察视角

   党的十八大报告(以下简称“报告”)阐述了中国外交所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同时,报告结合当今世界深刻变化的特点,在中国外交所弘扬的精神、高举的旗帜、坚持的道路、奉行的战略、构建的布局5个方面都有新的内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弘扬一种精神

  报告首次把“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作为一个整体,明确为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弘扬的精神。其时代背景在于,目前国际社会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上升,根本原因是发达国家不能平等地对待发展中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严重缺乏互信。同时,发源于西方却殃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证明,没有一种社会制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同制度的并存和互鉴是人类进步所不可或缺的。

  高举一面旗帜

  报告首次把“共赢”提升到外交旗帜的高度,成为中国外交高举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的四个要素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在外交精神、外交旗帜、外交战略三个段落同时包含了“共赢”的概念,这既反映了当今国际社会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的严峻现实,也表明了只有“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共同克服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独善其身是不现实的,零和博弈只会把全人类拖进灾难。

  坚持一条道路

  报告首次把和平发展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和“共同信念”,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个必须坚持”之一,这就把和平发展道路提到了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攸关的高度。当然,和平发展绝不意味着委曲求全,报告重申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决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报告在承诺“不干涉别国内政、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同时,也针对国际关系的现实,旗帜鲜明地提出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其中“反对颠覆别国合法政权”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是近年来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秉持公道、伸张正义、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理论注脚。

  奉行一个战略

  报告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是党代会报告首次从全球经济互动治理的角度来论述开放战略。近年来中国在二十国集团会议上主张的促进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理念首次写进了报告。“中国将加强同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反映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本国经济政策与世界经济形势关联度的认识,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经济领域的体现。“通过协商妥善解决经贸摩擦”,说明中国不把经贸摩擦简单归咎于别国,也不寻求零和式的利益最大化。“坚持权利和义务相平衡”,表明中国将随着自己经济实力增长,加大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参与资源和市场的全球配置,但不会接受超过中国发展水平的所谓“义务”。“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反映了国际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历史性变化,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越来越具有竞争力。这也是报告作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判断的重要依据。

  构建一个布局

  报告在中国外交布局的“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多边”四大要素之上,又加入了公共外交和海外权益保护两大要素。这样,中国外交的布局就有了六大抓手。其一,处理好大国关系的关键是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其二,构建良好周边环境的关键是“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其三,巩固同发展中国家关系基础的关键,是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其四,多边场合是国际游戏规则制定的平台,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多边外交能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也能造成巨大的国际制约——报告首次把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与联合国一起列为中国要积极参与和支持的多边外交机制;其五,公共外交是社会基础,报告首次写入“公共外交”的内容,从公共外交的高度来统筹与各国政党、政治组织、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交往,高度重视“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这是一种新的理念;其六,海外权益保护,报告在以非常凝练的语言总结过去五年外交工作新成就时,首先谈到的就是“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权益”,在谈到未来外交工作时,又再次强调了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这反映了近年来中国公司和公民大量走向世界的现实,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在外交领域的具体体现。

  (作者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