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指7000米级 扬帆马里亚纳海沟
(2012-06-02 21:20: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观察视角 |
李 理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s/2012-06/02/08/hwbkjgc602c001_b.jpg扬帆马里亚纳海沟" TITLE="剑指7000米级 |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s/2012-06/02/08/hwbkjgc602c002_b.jpg扬帆马里亚纳海沟" TITLE="剑指7000米级 |
5月31日,蛟龙号顺利装载到“向阳红09”母船上。 |
改造一新的“向阳红09”母船将于6月3日搭载蛟龙号驶离江苏江阴港,向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进发,蛟龙号载人深潜7000米级海试将在那里进行,那片神秘的蓝色海域将成为我国海洋科技梦想成真之地。
“向阳红09”精细定位能力
正如运输卫星系统离不开火箭,“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运输也离不开它的母船“向阳红09”。这艘上世纪70年代末建造的远洋科学考察船,是国家海洋局所属的3艘功勋海洋调查船之一。自建造完成以来已经完成了数十次中国重大海洋调查任务,出访过多个国家。2006年6月20日,国家海洋局正式批复同意“向阳红09”作为载人潜水器试验母船并进行改造。为配合此次7000米级深海探测,这艘34年工龄的海洋调查船自去年5000米海试成功之后即进厂维修,完成了108项修理、维护工作。
精细定位能力是“向阳红09”此次进厂维修的重要工作之一。在去年5000米海试中,“蛟龙号”曾在一场暴风雨中与母船短暂失去联系,虽有惊无险,却给工作人员带来警示:“向阳红09”的定位能力必须精细!此次进厂维修时,科研人员已将原来的超短基限更换为长基限,增加定位潜器的速度、方向和深度等,并且为母船配备了GPS,防止“失踪事件”再度上演。“向阳红09”船长陈存本说:“我们已将设备中的4个换能器全部更新换代,将极大地提高定位准确性。”同时,陈存本船长还表示,上次5000米海试成功后,主吊缆也进行了更新,已经成功完成了40多吨的吊重试验。同时,为更好地配合科学家们完成科考任务,“向阳红09”更新了温盐深测量仪(CTD),并在后甲板安装了8000米海洋地质绞车以及L架。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负责人同时表示,“向阳红09”已通过修后航行试验,特别是南海17天的航行,证明该船一切已经符合试验标准。
“蛟龙号”添置作业新能手
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海底探测员”,“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此次除了需要探测7000米深海之外,还承担了海底作业、科考等多项任务。在执行这些项目时,“蛟龙号”必须在新设备的辅助下完成任务。上一次5000米时潜航员们曾经试图抓取海底生物,但是由于洋流、压力种种原因最终未能将活生物带回母船。潜航员唐嘉陵表示,“机械手”是“蛟龙号”的一个主要作业工具,就像潜航员自己手臂的延伸。这套新的机械手是第一套机械手的升级版,它的软件设计、控制电路和软件集成比以前更加高级,操作更加方便。并且,今年针对机械手作业比较慢的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整,特别是液压油黏度更低。
另一个引人关注的设备是“蛟龙号”的海底灯。潜航员付文韬表示,去年的5000米海试中就曾经设计出一款海底灯光,但是实际操作中发现与预计光效差别很大,灯光有时相当强烈,反而不利于观测海底状况。这一次,“蛟龙号”配备了17盏LED、HID、HMI以及石英卤素灯,并对它们进行了一系列精确的位置调整,更利于完成任务。此外,“蛟龙号”中还增添了新的生物取样器、存放篮等。潜航员们都期待着此次海试中能有新惊喜。
潜航员挑战体能新极限
水下7000米,对潜水器来说是苛刻的考验,此处的海洋是一个相当极端的环境。对于潜航员们来说,也是如此。7000米的深度,意味着下潜的时间必须增加。潜航员付文韬表示,加大深度,水下作业时间也随之增加。例如,下潜5000米时,路途时间为5小时,水底工作时间为三四个小时,也就是八九个小时。而面对7000米的深度,路程时间增至7小时,因此总计时也增至十几小时。对于潜航员而言,从进舱到出舱,在体能上必须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备战7000米级海试,两名潜航员在前期都进行了系统的准备,包括体能训练以及心理辅导。唐嘉陵说,他们早已开展有计划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如每天早上进行7公里拉练,下午也进行一些拓展训练。心理辅导方面,上海交大心理辅导团队专门到现场给潜航员进行了心理测评,最终反馈数据相当不错。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副局长、中国海监北海总队总队长刘心成表示,此次海试已经制定了完备的航行计划。预计从青岛到江阴,再由江阴出长江,通过第一岛链,最终到达马里亚纳海沟,然后返回祖国,整个航程约6000海里,将历时50多天。这次探险航程远,时间长,为应对沿途可能出现的台风、危急病情、海盗、消防以及可能出现的海空情,北海分局特地制定了10种应对预案。
辽阔的海洋是我们未知的世界,“中国龙”能否在夏日为我们带来新的惊喜,创造人类探索海底世界的新纪录,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它在马里亚纳海沟的表现吧!
董 硕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s/2012-06/02/08/hwbkjgc602c003_b.jpg扬帆马里亚纳海沟" TITLE="剑指7000米级 |
付文韬近影 |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res/2012-06/02/08/hwbkjgc602c004_b.jpg扬帆马里亚纳海沟" TITLE="剑指7000米级 |
第十六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者、首批公开选拔并自行培训的受训潜航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驾驶员”、“中国时代风采”证书获得者……这所有荣誉都加在一个身高1米73,面庞白净的年轻小伙子身上,他就是即将奔赴马里亚纳海沟进行7000米级载人深潜的“蛟龙号”潜航员——付文韬。
内陆地区走出的“海底蛟龙”
刚过而立之年的付文韬是个“80后”,但其骄人的深海载人潜航成绩使他在同龄人中显得如此的与众不同。很多人都想不到,这位在数千米海底叱咤风云的“蛟龙”号主驾竟然是一个内陆长大的小伙子。
付文韬1982年出生在湖南岳阳农家。少年时期的艰苦生活磨炼出了他坚强的意志和超人的耐心。付文韬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企业从事管理工作,但他认为这个平台很难提高。不久,他就辞职到浙江大学复习考研。2006年冬天,一次偶然的机会,付文韬看到了中国载人深潜计划招聘潜航员的通知。
这则招聘消息让付文韬感到振奋,这不正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平台吗?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付文韬报了名。虽然当时直觉告诉他这是一份很有意义的工作,但直到所有的选拔环节结束后,付文韬才真正知道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需要面对的是怎样的惊涛骇浪。被选中后,他放弃了已精心准备了一年的考研。但付文韬没有后悔:“为中国的海洋科研事业服务,远比提升个人的学历更有意义。”
潜航员的报考条件乍看起来不高,但其选拔过程非常严格。比如,要具备一定的精细操作能力,不能有幽闭恐惧症等。经过一系列非常严苛的选拔测试,最终,付文韬正式成为了中国首批2名潜航员学员之一。
潜航员训练堪比“宇航员”
潜航员的训练既艰苦又严格。漆黑的海底世界充满无数的可能性和无法预知的危险,狭小拥挤的空间,阴冷潮湿的环境,是对潜航员身心的双重考验。从潜航员学员到试航员,付文韬接受了长达两年半的潜航员训练,系统学习了理论知识、设备检查维护、机械手操作、模拟驾驶等内容。除此之外,潜航员学员还接受了像宇航员一样的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严格训练和监测。
从训练到能够独立完成深海航行,一名潜航员的培养需要四年左右的时间。付文韬回忆这段艰苦训练的日子:“光训练如何使用机械手臂,我们就训练了一周的时间。那些日子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摇动那个摇杆。”从最初抓大个物品,到后来可以抓起矿泉水瓶,向一个如瓶口大小的管子里倒水,这些都是苦练出来的。“这项训练确实有些乏味,可我们必须掌握,因为到海底取样,可能会有更小、更细、更难抓的东西。”“在海底,由于水下的视线会有折射,在操作上就有些偏差。”这些都是需要他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慢慢去克服的。
2010年夏天,付文韬以预备潜航员的身份参加了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上试验任务,出色完成了实习任务。现场测评专家组给予了“两名受训潜航员具备独立驾驶潜水器的能力,可转为正式潜航员”的测评意见。无数日日夜夜的汗水和泪水终于收获了沉甸甸的果实。
悠游神秘深海的“国宝级潜航员”
在3次海试中下潜了16次,7次担任主驾驶。这是付文韬向海洋事业交付的优秀答卷。其中,在2009年1000米级海试中,付文韬下潜4次,最深记录为1109米;在2010年3000米级海试中,下潜7次,4次任主驾驶,最深记录达3759米;在2011年5000米级海试中,下潜5次,3次任主驾驶,最深记录达5188米。
在几千米深的海底,“蛟龙”号承受着极大的压力,一旦发生事故,潜航员绝无生还的可能。但付文韬认为如果能亲眼目睹海底世界的神奇,任何风险都是值得的:“当我驾驶‘蛟龙’号潜入海底的时候,我想到了杨利伟和其他航天员们。他们用长达数年的训练,去迎接几小时或几天的辉煌,在地球轨道或月球上,亲眼见到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看不到的奇观。”
“蛟龙”号突破5000米之后,付文韬担任了第二潜次返航阶段和第四、第五潜次的主驾驶员。主驾驶潜航员等同于深潜器上的“船长”,要求很高,要具备冷静、负责、果断的决策能力,能够遇事不慌,按照操作手册、应急预案以及个人知识积累来分析、处理问题,还要对潜水器和舱内所有人员的安全负责,在困难面前挺身而出。目前我国6名潜航员中,只有付文韬和叶聪、唐嘉陵3人具备担任主驾驶的能力,堪称“国宝级潜航员”。
2012年6月3日,这位“蛟龙骑士”又将踏上新的征程,面对即将到来的7000米级深潜任务,对自己主驾驶经验和能力的强大信心让付文韬没有任何的胆怯和犹豫:“我坚信7000米的终极梦想正在一步一步接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