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美元的“经济、政治双重属性”和“华府、华尔街叠

标签:
转载 |
“在这种背景下,全球财富演化为:不再是美元本身,而必须要通过美元的流动来获取,也就是,财富=美元的全球流动性获取。由此,当今世界的利益博弈体现为:不再是实物性资源的积累,而是虚拟性资产的流动,对全球美元流动性的控制成为获取全球财富的制高点。在日常实践中,流动性是货币的流动性,体现为金融的形态,相应地,全球利益博弈就展示为世界金融的博弈。就当前世界金融运作的一般形式看,集中表现为期权期货交易、所有权的商品化,表现为对冲、美元套利以及日元套息交易等形式,较为高级和战略性则以CDS模式为代表,这意味着,当今世界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金融时代”。”
====================================================
1、造就实寄生、似能过海的“神仙”
2、即便会阶段性的小有成就,终究是海市蜃楼,急需超越太阳系以内的智慧,也许才可能顶得住,呵呵!
在全球利益博弈的格局中,美元扮演了“按钮”之角色。而它之所以能充当“按钮”,则根源于美元的“经济、政治双重属性”和“华府、华尔街的叠层架构”。
首先,美元的经济属性。货币的发展及其形态的演进,大致体现为如下线脉:物物交换阶段,无货币;一般等价物交换阶段,最早是贝壳充当货币,然后是金银,再然后是代表金银的纸币,最后发展为今天的纯粹纸币乃至未来的电子货币。这是货币演进的总体框架。在这一大框架下,纸币演进因为内涵不同又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金银本位”阶段,即历史进入市场经济时期以后,交换规模加大,金银直接充当交换媒介,既不方便也不安全,由此,印刷纸币代表金银进行交换。在该阶段上,纸币的本质是“金银的符号”,纸币印刷逻辑是:“依据金银按特定比例印刷”。
第二个阶段是“需求本位”阶段,即市场经济成熟以后,交换规模剧增,使得“黄金开采量增加的幅度”远远跟不上“市场交换规模增加的幅度”,由此,原先“依照金银按特定比例印刷纸币”的规则就无法执行,纸币印刷不得改变规则。如何改呢?为了完成市场交换,纸币只能按照“市场需要多少钱就印多少”的规则来印。这种规则,本质上是依照“市场的货币需求”来确定货币发行量,因此,笔者把这种纸币印刷逻辑概括为“需求本位”。
可以看到,纸币印刷由“金银本位”向“需求本位”的转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因为若不这样,交换就无法完成,社会就停止发展。就此而言,当今世界纸币印刷的“需求本位”本质上是一种经济逻辑,是客观趋势使然。
问题是,经济的逻辑必然会有具体的实践路径。那么,实践路径会是什么呢?
从理论上说,“需求本位”,即按照市场交换所需求的货币量来发行货币(纸币),“货币需求量”在市场中体现为资本需求量,因此,“需求本位”的逻辑在市场实践中体现为“按照市场的资本需求发行货币”。
而从实践上说,如何衡量准确特定市场的“资本需求量”,在技术上很难做到。由此,现实中就存在了两种性质的实际货币发行模式,主要有:辅助性的黄金储备发行模式;主导的信用保证模式(国债、信贷、外汇占款等)。
在这个意义上,任何国家的货币发行都不能从“理论的角度”去评估,而只能按照其“实际发行途径”评估。美元同样如此。
在理论上,美元发行机制体现为,依靠资本市场对企业新增价值的认同来间接投放货币,其实质是以实际生产部门的价值创造来确定自身的货币发行量。但在实际操作上,却体现为“以政府债券为主导的基础货币投放结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月30日,美联储共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8143亿美元,其中以持有政府债券资产形式投放的约7184亿美元,占88.2%。
可见,评估美元发行必须要从其实际发行渠道着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判断美元发行是“国债货币化”。
其次,美元“华府、华尔街叠层架构”。“国债货币化”的主导发行途径,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即美元的实际操盘的主体是谁?“国债货币化”的含义是:美国财政部根据需求发行国债,国债小部分在国际市场上卖出获得美元现金,大部分卖给美联储获得美元现金。而在这里,美联储的美元现金主要是新发行美元(美联储拥有实际上的货币发行权)。可见,美元的产生涉及两个主体:美国政府和美联储。
在性质上,美国政府是美国国家的代表;美联储是华尔街资本的代表(美联储股东中,美国政府股份为0,这决定了在性质上,美联储是非国家的私人金融集团,因此,本质上是资本的代表)。在这个意义上,美元的发行又涉及“人”,既有美国国家,又有华尔街资本家。
美国国家决定了美元具有国家意志性;华尔街资本家决定了美元具有资本逐利性。二者相互依赖,互为扶持,使得美元的实际运行更为复杂。
以此框架来评估美元,很容易发现其具有潜在的风险性:
风险1:国债是什么—--政府驾驭经济能力的疑问
美国财政部发行国债,其本质是以美国的未来税收作抵押发行债券,这意味着国债的信用源于“预期价值”,需要美国经济的良好发展为前提。在这个意义上,美元信用具有预期性。这意味着,要想保证预期信用有效力,必须保证实际生活中美国经济持续走好,否则,对美元的信任就有可能产生危机。
风险2:国债规模有多大---政府的还债能力的疑问
美元发行的主渠道演化为“国债货币化”,这决定了美元信用还直接取决于美国还债的意愿与能力,即看美国如何还债和实际能还到什么程度。这就意味着国债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美元的信用,若国债过度,超出偿还能力,则美元信用就不可持续。
数据显示,到2006年美国国债增至8.6万亿美元,仅付息每年就高达4000亿美元。如果再将各州与地方债务、国际债务和私人债务加起来,美国总债务高达44万亿美元,需要付息2.2万亿美元,几乎等于美国联邦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在这样的巨大债务下,市场潜在地弥漫着对美国还债能力的质疑。
风险3:国债如何变成美元----美联储主渠道的合法性疑问
美联储性质很特殊,其注册资本由各商业会员银行认缴,并以利差收入、政府债券承销收入作为收益来源,因此学界将其视为能保持完全独立性的“私有化的中央银行”。这与一般国家央行的性质不太一样。由此可见,美元的发行源于美国政府(发债),但又经过私人体系(付现金),这说明美元发行的决定权构成很复杂,很可能经历国家和私人利益博弈过程。
不仅如此,“国债变美元”后面还存在着一个货币发行的合法性问题,即作为私人体系的美联储开印美钞的权力来源于哪里?从历史上看,在美联储成立之前的两个央行都有明确的货币发行权来源,即都获得了国会授权。
第一合众国银行,由华盛顿总统于1792年签署授权,有效期20年;
第二合众国银行,于1816年建立,同样得到了20年的营业授权。
1913年成立的第三任中央银行美联储,一方面政府已经不再拥有前两任央行那样20%的股份;二是美联储法案里根本没说授权期限问题。
根据美国宪法第一章第八节,“国会拥有货币的制造和价值规定的权力,”也就是说,国会拥有货币发行权,没有转让给任何私人银行。现在,由私有的美联储来执行货币发行权,其合法性显然不足。而深入看,合法性不足的背后本质上反映的是社会力量博弈的失衡,即本应属于国家的货币发行权现实中由私人力量执行。这表明国家无力约束私人利益与力量的越位。
在这种意义上,美元发行的背后是私人力量对美国国家金融市场的垄断。这意味着,在一定的程度上,美国私人金融利益绑架了美国国家利益。
简言之,关于美元实际发行的风险可以这样概括:预期信用≠现实信用;过度国债规模=信用持续危机;发行权合法性不足=私人力量对国家利益的绑架。
而从性质上看,这些风险都是美元发行自身所带有的,即使没有外部的影响,美元发行也会产生不可克服的危机,因此,笔者把它概括为内在缺陷。这些缺陷表明,美元信用本身具有风险性,其在实践上能否显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事实如何呢?数据显示:①债务“金钱化”,已经严重透支了美国人民未来的财富,到2006年,美国人所上缴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的总额,全部用以支付美元债务的利息。这说明,美元信用的不可持续已经成为现实;②1970年代初期,一盎司黄金可兑换30多块美元,到2007年时则变为600多块美元,美元贬值幅度和速度都比较大。市场风险处于积累之中。
其次,美元的政治属性。1970年代起,美元废除兑现黄金的承诺,利用石油战略建立起一个新的全球交易秩序,即“现代化离不开工业化--工业化离不开石油--买石油离不开美元”,该秩序使得美元继续成为世界货币。这一过程是政治过程,背后是美国军事部署在产油区。操盘者是华府,代表人物是基辛格,典型事件是其在1970年代提出的三大战略,即“石油战略、粮食战略、世界货币战略”。
这样我们就看到,1970年代前的美元叫“美金”,其背后是黄金储备第一的世界经济地位,没有政治因素。1970年代后的美元叫“石油美元”,其背后有两大条件支撑:一是“需求本位”,一是“石油战略”。前者是经济因素,后者是政治因素。前者意味着美元印刷在根本上依据世界对美元的需求,后者意味着美元是世界货币(全球交易离不开它)。对照美元的变化,它被称为美金的时候,背后的信用来源是“黄金抵押”;它被称为石油美元的时候,背后是“军事暴力作抵押”。也就是说,当代西方经济学告诉人们,今天的美元是“信用美元”,不是“黄金美元”了,这只是变化的现象;西方经济学没有说明的是,美元今天的信用来源于什么?
美元信用来源的转换,即“黄金抵押→暴力抵押”,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深刻影响,在一定意义上,该变化重构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利益博弈秩序。该秩序有三大要素组成:一个庄家--全球对冲资本和美元套利资本;三个支柱(或跷跷板)--“美元-国债”、“美元-全球资源资产”、“美元-非美货币”,一个按钮--美元的自我循环机制。
庄家:金融学的实证数据评估是,全球对冲资本可影响金融规模几百万亿美元,比美国的15万亿资产总量大得多。在此意义上,对冲资本影响力无人匹敌。实证数据显示,美元套利资本约为几十万亿美元规模。其影响力也远远大于一个国家。
三个支柱:
1、美元-国债,这是一个跷跷板。美元与国债是一种内在的反向走势关系。该内在关系决定二者之间具有跷跷板结构。
2、“美元-全球资源资产”,这是另一个跷跷板,该跷跷板影响着全球格局。因为,资源分布在俄罗斯、澳洲、巴西等国;资产以黄金、楼市为代表,集中在亚洲;美元,在美国和华尔街;欧元,分布在欧盟。所以,美元是升还是贬,决定着这些国家是繁荣还是萧条。
3、“美元-非美货币”,是第三个跷跷板,美元升,非美货币相对就贬,反之则反。美元套利资本的全球性、职业性操盘运作,使得这一跷跷板更为明显,该跷跷板决定了非美货币的走势和起落。
一个按钮:美元。
如上所述,美元作为一端,架构起全球性的三个跷跷板,这意味着,美元是升还是贬,决定了世界是繁荣还是萧条。基本内容是:美元贬,资源高涨,资产火爆,非美货币升值,相应地,资源类国家有利,资产繁荣,非美货币相对升值,全球产业、资产、货币欣欣向荣。反之,美元升,资源资产暴跌,非美货币相对贬值,美元回流华尔街,非美国家美元现金短缺,产业萧条,资产崩盘,货币贬值,全球一片萧条。
所以,在全球格局中,有这样几个关键点:
1、美元是按钮,必须把握美元何时升何时贬?
2、庄家是全球对冲资本和美元套利资本,前者对全球具有控制力;后者在全球普遍化。
3、今天,美元流动性控制=全球财富分配的主导权
总之,在美元是黄金的符号的时代,“存美元=存财富”,财富的内涵是积累性。而在美元与石油挂钩以后,美元的价值在于实现市场交换,美元自身并不代表财富本身,更不可以进行战略储备,即“存美元≠存财富”,财富要通过货币交换获得而非货币本身,财富的本质表现为流动性。在这种背景下,全球财富演化为:不再是美元本身,而必须要通过美元的流动来获取,也就是,财富=美元的全球流动性获取。由此,当今世界的利益博弈体现为:不再是实物性资源的积累,而是虚拟性资产的流动,对全球美元流动性的控制成为获取全球财富的制高点。在日常实践中,流动性是货币的流动性,体现为金融的形态,相应地,全球利益博弈就展示为世界金融的博弈。就当前世界金融运作的一般形式看,集中表现为期权期货交易、所有权的商品化,表现为对冲、美元套利以及日元套息交易等形式,较为高级和战略性则以CDS模式为代表,这意味着,当今世界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金融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