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不为国债收益率所惑(兼论经济危机本质)

(2012-05-07 13:23:44)
标签:

转载

分类: 理.乱.还乱

    让我们来到经济学更深的领域。

    昨天,有网友让我看一下不懂最新的关于劳动生产率的文章,我仔细的读过了。联想到长久以来,关于国债收益率、通胀等等有关问题有很多不实的解释,虽然以前个人也零星的涉及,但是一直并不系统。这里我也想试着做一个比较完整的解读。

    首先我们先解决一个问题,劳动生产率提升是不是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劳动生产率如果大幅提升,确实会造成旧的市场架构需要重组,因此很多旧的市场资源需要重新配置,但这并不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所在。因为,任何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升都不是一日完成的,同时市场机制的作用就是能够随环境的变化不断重新配置资源。比如说IT产业的出现提高了生产效率,可以减少大量的繁琐劳动。但与此同时,IT产业本身也吸引了大量就业,而从繁琐劳动中解脱出来的劳动力向更新型的服务业转移。由于整个IT产业的发展和其他相应产业的转移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并没有大的经济波动产生。而反观美国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前,并没有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的事件出现。

    如果劳动生产率是渐进的有序提高的(这是由社会体制下的创新决定的内生变量,市场只是在这之后跟随配置资源,而市场才是自由经济体央行调控的范畴),这就涉及到美联储的终极目标——充分就业。因为在劳动生产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充分就业就能保证社会产能(也即全民享受的商品及服务)最大化。

    下面我们来看经济危机。大型的经济危机,除了相关货币机构(如1929年的美国央行)错误政策的附加因素外,主要是由于在某些行业资源的错误配置产生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泡沫。如果是纯粹的市场经济,市场其实是调整这种资源配置错误的最佳手段,正如奥地利学派推崇的那样,而政府的干预其实是用更加无效的“泡沫”替代原有的泡沫。那为什么美联储还要干预呢?因为现代金融体系中存在债务性通缩的情况。即国民经济中的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在金融危机期间会遇到收入下降中的债务结算问题。而债务性通缩产生的坏账又会影响到金融部门,从而引发螺旋式的下降。

    这样我们就清楚了,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美联储追求的是一种不过分通缩的状态。当前的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美联储虽然通过QE大量释放货币,但是由于银行去杠杆化、惜贷,整体货币总量并不高,通胀水平很低。而绝不是一种通胀的状态。因为如果过分释放货币导致通胀,将影响市场的资源配置重新调整过程,导致原有的泡沫继续(就像08年后中国的楼市)。这种中间状态能保证美国经济的最快恢复,实现健康的充分就业。实际上国际油价过高,对美国经济一点好处都没有,美国随时可能打破这种高油价,而不需要等到实现充分就业。比如说如果债务接近出清,物价下降,工资可以下降,这样企业的盈利水平提高,就能够进一步雇佣工人,增加生产。

     最后说一下国债收益率的问题。美国经济的真实好转才是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升,全球资本流向美国的根本动力。而美国经济的根本好转的前提可以参见上面美联储追求的最佳状态。而不是简单的用通胀水平就能拉升美国国债收益率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