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帆:思想史研究不能只关注思想家

(2012-05-03 10:04:54)
标签:

王颜

中国

思想史

社会发展

最大公约数

杂谈

分类: 观察视角
    思想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思想的历史,简而言之就是要研究历史上人们的所思所想。思想史在历史研究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英国著名学者柯林伍德甚至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虽然我国的思想史研究有悠久传统,成果也蔚为大观,但对于思想史究竟应该研究哪些人的思想,却是至今仍有争论的话题。毕竟,历史上的人难计其数,哪些人的所思所想应该研究,哪些人的又可以忽略?在这一争论中,核心问题是思想史研究是否应该只关注思想家的思想。

  思想史研究首先当然要关注思想家的思想。思想家的思想大多系统化、理论化,在历史上也往往具有重要影响,将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自然毋庸置疑。正因为如此,传统的思想史研究基本上都是聚焦于大大小小的思想家。翻开有关中国思想史的著作,从先秦诸子到程朱陆王再到顾黄王颜,一个个思想巨匠熠熠生辉。不过,这种将过多热情倾注在思想家身上的做法,近年来也不断受到质疑。有学者指出,“过去的思想史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或经典的思想史”,思想史写作似乎是“为了表彰和复述这些精英的思想”。这样的反思不无道理。的确,思想史不能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思想史研究不能只关注思想家。

  思想史研究不能只关注思想家,一方面是因为思想并非思想家的专利。所谓思想,是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上形形色色的人,即使是贩夫走卒、村野匹夫,也都有自己的思想。当然,与思想家有独创见解并自成体系的思想相比,普通人的思想许多时候是杂乱无章、不值一提的。用钱穆的话说,“普通人心都是刹那起灭,一刻儿想这,一刻儿想那。很少能专注一对象,一问题,连续想下。”不过,千千万万普通人那些刹那起灭的思想集合在一起,却未必就是杂乱无章的,更不是不值一提的。相反,如果从千千万万普通人思想的集合中求出一个“最大公约数”,往往能看到当时社会最真实的思想图景,看到社会发展最强劲的思想动力。所以,如果我们要研究的不是哲学思想史、学术思想史,而是一般意义上的思想史,历史上芸芸众生那些不成理论、不成体系的思想,在思想的世界里就应该也必须占有一席之地。思想并非思想家的专利,思想的世界不应该被思想家所垄断。

  思想史研究不能只关注思想家,另一方面是因为思想家的思想不足以解释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因。人类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分为“思想的历史”和“行动的历史”。思想是行动的原因,行动又发展出新的思想,二者嵌合在一起共同构成延绵不绝的历史。思想史研究除了要揭示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和蕴含其中的规律,还要探究思想如何促进行动,解释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因。思想家的思想在思想的世界里虽然夺人眼目,但有些难免高高在上、悬浮于世,在现实生活中未必真正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反映不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所思所想曾经多么纷繁复杂、丰富多彩,解释不了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因。毕竟,在中国传统社会,官方与民间、精英与大众、大传统与小传统之间,有互动更有隔阂,思想精英们的思想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为一般民众所真正接受和遵循,是需要打个问号的。相反,一般民众那些看似不成理论、不成体系的思想,虽日用而不知,却有可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动因。因此,仅仅研究程朱陆王解释不了宋明两代的万千气象,仅仅关注顾黄王颜也理解不了明清交替的沧桑变迁,更不用说像唐代这样没有出现太多思想巨匠的社会该如何去探究其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因了。如果认为抓住了思想家的思想就把握住了整个社会的思想状况,就理解了社会发展的思想动因,显然过于自信了,其实质仍乃管中窥豹。

  思想史不能只是思想家的思想史,思想史研究不能只关注思想家,这样的反思要求思想史研究必须拓宽思路、拓展视野,从对思想家的崇拜中解放出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