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奈何,商人的一半是文人
——祭奠张贤亮
9月27日下午2点,曾创作《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作品的当代著名作家张贤亮因重病医治无效在宁夏银川去世,享年78岁。
相比一些老作家,78岁的年龄让人遗憾;而相比路遥等英年早逝者,78岁又略感无憾。世间没有什么是完美的,人生亦是如此。几十年前的张贤亮,是启蒙者,是引路者;今日逝去的张贤亮,却是另一个身份,是商人,是富翁。对于我们读者来说,我们失去了一位可能伟大的作家;对于文学来说,它失去了一座可能更高的山峰;而对于张贤亮来说,谁又能知道他是得是失?张贤亮曾以《男人的一半是女人》让世人瞩目,而今,我只想说:“奈何,商人的一半是文人!”
上世纪80年代,书法家黄苗子在漫画家丁聪为张贤亮画的一幅漫画像上写过这样一首诗:“身入开荒队,名传牧马人。当年太狼狈,今日颇斯文。男人重风格,污染叹精神。从来《绿化树》,期待四时春。”这首诗,算是对张贤亮的“半个”写照。但这半个写照,却记录了一段历史,一段文学与思想激烈碰撞的历史。今天年轻的读者,读张贤亮的作品应该没啥大的感觉。但对于经历了文化艺术蛮荒时代之后猛然间拨云见日的那代人来说,任何的微小刺激都是感触很深的,更遑论张贤亮对敏感领域的探索。所以,张贤亮是一代人思想懵懂、情窦初开的象征,这是永远都无法改变的。
读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有几句关于小说的话曾让我不解:“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现在回想起来,上世纪80年代前后的小说作品,的确有这种趋势。很多优秀的小说,让人眼界大开,让人的精气神为之一振。那时,我们有理由期待张贤亮以及很多其他的作家能写出更好、更具影响力的作品。就连张贤亮本人,也应该有这样的想法。1982年,张贤亮在给孟伟哉的一封信中引用了黑格尔说的一句话:“人是靠头脑,也就是靠思想站着的......”这其中,也许应该有一点个人在文学上的“野心”吧?
但很遗憾,当商业大潮来袭时,同时是官员(文联负责人)的作家张贤亮“误入”商海。在一个访谈中,张贤亮有一句话:“要在市场上实现个人的最大利益,必须把别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所以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位人民服务的经济。”于是,由于各种原因,机缘巧合,张贤亮开始贩卖“荒凉”,成了影视公司的董事长,成了影视城的老板。商业上,多了一个奇才;我们读者和我们的文学,少了一位杰出的作家。商人张贤亮的出现,究竟是文学的悲哀还是文化商业化的幸事?我们真的说不清楚。
想想张贤亮当年带给人的“面红耳赤”,虽然也像个噱头,却比同时代很多人“精致”,也比后来者多些“启蒙”的味道。从张贤亮的商界成就看,他是个聪明人,或许他已经看透了文学和小说,而我们的回忆和期待则有些傻气。在我看来,他的身上,他本质还是个商人,文人只是一部分。梁启超当年有个宏愿:“故今日欲改良群治,必自小说界革命始!欲新民,必自新小说始!”看来今天很难实现了,指望《鬼吹灯》、《盗墓笔记》什么的是实现不了这个目标的。而张贤亮们,又聪明的离去。因此,我只有默念一句:“奈何,商人的一半是文人”——以此来祭奠张贤亮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