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周啸天的“草船借箭”很蹩脚
9月23日晚,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颁奖礼。获奖诗人周啸天创作了一首诗《草船》来表达获奖后的心境,“今夕凭君借草船,逄逄万箭替身穿。同舟诗侣休惊惧,与尔明朝满载还。”他表示,这首诗表面写的是草船借箭的故事,其实很多是自己这些天来面对众多争议的感受。“就像一万支箭向你射过来,但我的态度还是很淡然的”。
在祝贺各位鲁迅文学奖得主领奖的同时,又欣喜的读到了周啸天先生的新作。很难得,周啸天先生用了一次古代的典故——“草船借箭”。在鲁奖颁奖的时刻,抛出这么一首诗,其意义很是耐人寻味。但仔细琢磨,笔者感觉这诗虽写的不错,但典故却借用的一般,甚至很是蹩脚。
我们不必很费劲的推敲就能理解,这首诗的目的很明显,寓意也很直白,无非是把外界的责难、质疑看作射来的箭,而自己却能坦然处之。如周啸天所言,“就像一万支箭向你射过来,但我的态度还是很淡然的。”以诗明志,回应外界,本是一件好事,毕竟表态了,总比猫着不出声好很多。但出声归出声,完全不必用“草船借箭”这个典故,因为这件带有古典气息的“外套”穿上去很容易让人误解;并且,还很容易让自己“越抹越黑”。
“草船借箭”的故事不用再叙述,大家都很清楚。但用在比喻这样的修辞上,就说辞颇多了。“草船借箭”,是以“草船”去借“利箭”,是用质量差、劣质的东西引来优质的回报。这样一来很明显,“草船”的价值远远逊于“借”来的“箭”。而在周啸天的新作中,“万箭”又显然是指外界的攻讦。那么,这就很矛盾了。请问周先生,您究竟是把射来的箭放在“褒奖”的位置,还是放在贬低的位置呢?同时,作者笔下“草船”的所指也让人困惑。“就像一万支箭向你射过来”,这万箭齐发的目标,应该是周本人。这样一看,就让人糊涂了,难道把自己比作“草船”?
我不由想问:周啸天的《草船》,究竟是想表明自己毫不在乎呢,还是要褒奖外界的意见像借来的“箭”呢?是表现自己纯属无端中枪的受害者呢,还是比喻自己是去借箭的“草船”呢?是劝勉“诗侣”不要惊慌呢,还是要炫耀“满载而归”呢?这样一分析,让人困惑的很。鲁迅文学奖,以鲁迅先生的名字命名,在这个文学奖项颁奖大会上,用“箭”来作诗却比喻的如此蹩脚,是很对不住鲁迅他老人家的。鲁迅先生也用“箭”这个词汇写过东西,并且很成功。像“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里的“箭”,很有赤子之心的感觉。像《奔月》里逢蒙射向后羿的“箭”,则锋利的让人胆寒。相比之下,周啸天的“箭”就只能用蹩脚一词形容了。
想起格非在会上的获奖感言,他说:“当然,作家们也与文学史上伟大的作家所确立的文学传统进行对话,与李白、杜甫、曹雪芹为代表的古代文学传统,以鲁迅为代表的近现代文学传统,作家们希望与这两个伟大的文学传统对话。”看看周啸天蹩脚的的“草船借箭”,这怎么对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