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人类灵魂工程师王金权老师致敬

(2010-06-03 17:31:51)
标签:

人类灵魂工程师

黄冈中学

汪金权

杂谈

   王金权老师1963年出生于大别山下的贫困县蕲春县。他家里兄弟姐妹共4人,家里生活非常艰难,所以他的父母为他取名为“金权”,希望他能有一个好的未来,能过上好的日子,这是作为农村父母对子女最朴素的愿望。不过,他们没有想到,这个以后有出息的儿子选择的人生恰恰与“金”和“权”相反。宁愿为了孩子们的学习放弃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一生过着和父母一样艰苦的生活。

   汪金权在半饥半饱的挣扎中念完了小学和中学。198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华中师大,这是郝子堡村解放后的第一个大学生。小山村顿时沸腾了,乡亲们整整放了一里路的鞭炮,将这个“状元郎”送出村口。望着儿子的身影远去,陈细花巴巴地盼望着,等汪金权念完大学,吃上商品粮,就可以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条件了。
   凭着大学4年的扎实苦读,1987年,汪金权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被分配至蜚声全国的黄冈中学任教。到黄冈中学上班不久,汪金权到蕲春四中看望初中时的老师顾凤鸣。师生俩闲聊时,顾老师说起,四中远离县城,属于县里比较差的高中,师资和教学设施都很差,很难招到优质生源,也留不住好老师。顾老师压根没想到,两人闲聊的这番话,汪金权都记在了心里。“他说那他调过来吧,就很简单的一句话,我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顾凤鸣说。此前,汪金权其实是想调往黄冈教育学院,以他的性格,想在高校做一个学者。但和顾凤鸣的一席谈话后,他转而向蕲春县教育局提出,愿意调到四中。“家乡的教育事业办成这样,总得有人来振兴吧。再说,我还存了一点私心,四中离家里近,方便我照顾家里老人和弟妹。做老师在哪里不是一样?”汪金权说。
   教书自然在哪里都一样,可物质待遇却不是哪里都一样。调到四中以后,待遇明显比全国名校黄冈中学差很多,但是他无怨无悔。而且自从他在四中教书,他就开始资助一些贫困学生上学,他的微薄工资大部分都资助给了学生。二十多年来,他的工资资助了多少贫困学生,没有人清楚,他自己也不清楚。但从工资收入可以大约地算出他这二十多年来至少拿出了十五万元资助学生。而且他现在在学校里也还和几个学生一起住一间简陋的教师宿舍,和学生同吃同住,为学生们做饭,为学生们省一点伙食费和住宿费。那是一间何等简陋的房子啊!建好时是什么样,现在就是什么样,没有任何装修的一间三室一厅毛坯房。客厅里只有一张旧木方桌,几条木凳子。墙上挂着的一个石英钟,是屋子里最值钱的财产,那还是学校在交房时送给每个老师的礼物。两个房间里,除了木板床,就是几张板凳和木板,垒起两个书架,架子上全是发黄的书。房里没有衣柜,装衣服的只是两个木箱子。厨房里做饭用的还是木柴,没有杯子给客人倒水喝,他只能略显尴尬地拿出几个瓷碗,其中一个还缺了口。就是这间房子,最多时有8个,现在还有4个学生与他住在一起。

   而他自己的家里呢?他家里一家人一直住在几间破烂的盖瓦土坏房里,一到下雨天就漏雨。他家里的房子是村里面最差最老的房子。他家里也没有一样像样的家具和家电,因为他把他的工资大部分资助给了学生,没钱买。他的大儿子前几年考上了大学,他也没钱供儿子上大学,最后向亲朋好友们借了钱才让儿子去报名。

   当记者问到:“汪老师,您多年来一心扑在孩子们身上,无暇顾及家庭,听说您的老母亲、妻子和孩子至今仍住在深山的土屋中,而且妻子和小儿子还有病?”这位多年来一向以坚强示人的老教师哽咽了,对这个问题,仅仅只回答了一句:“我时时感到内疚,但真的无法顾及……”

  王老师的事迹可以说感动天感动地,催人泪下。在现在的物质化社会,他却放弃本可过的幸福生活,坚持自己的信仰:要让贫困学生上学,上好学。试问有几个人可以像他一样做得到呢?都说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想只有像王老师这样的才是当之无愧。如果我们国家多些像王老师这样的人才的话,那我们国家的贫困学生就不用愁没书读了,国家的教育也更有希望了,社会也更和谐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大家都应向我们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王金权老师致敬,向他学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