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活得很累
(2011-09-22 15:00:08)
标签:
蔡仲瑜通胀通货膨胀儿童基金会上海话杂谈 |
分类: 社会 |
通货膨胀下,上海人在光鲜与实用之间依然选择面子。
通胀问题让各大城市的市民都倍感生活重担。在上海,不仅是小资和社会底层的市民背着通胀同喊"很累",上海社会崇尚消费和讲求面子的文化,也让市民在上海特色的通胀下有另种不易,通胀对上海人的影响也要超过其他城市。
“再不涨我撑不下去了”
彭瑛的丈夫在外资房地产企业上班,最近在家附近一个相熟的摊位上换手表电池也吃了一惊。去年换的时候才10元的电池,今年老板要价15元,还是那句话 :“再不涨我撑不下去了!”
彭瑛和丈夫都是新上海人,两人月入将近2万元,在上海算中产阶级,但她无奈地表示,身边很多这样收入的朋友,都没有人觉得自己过得宽裕。 她说:“通胀目前影响不大,但最大的担心是老人家的医药费和孩子的教育费会不会涨。”
社会底层就更辛苦了。
的士司机蔡仲瑜(50岁)每两天趁着休息日上菜市场,特别感觉到负担加重。 他说:“过去平时买两天菜只要四五十元就够一家三口吃,现在要七八十元。” 跟很多由崇明岛来上海谋生的司机一样,他一家三口只能在郊区宝山租房子,一年多前,房租就已经由 900多涨到1200元。 最近车资起步费从12元提高到14元,他跟许多司机说着相同的反应:“收入还是跟过去一样呀,客人少了!以前一天能载 50 趟,现在顶多 40趟。通胀,客人也是能省则省呀。”
而政府对油价的补贴也随车资的调整而减少,更让他们尝不到涨价的甜头。
23岁的儿子学历不高,蔡仲瑜通过朋友帮忙才为儿子找到做电器安装的工作,也只能赚取上海市最低工资1280元左右的收入。 他说:“压力特别大。尤其有个男孩子,要替他想到将来结婚要买房。”
“把节约做到人家看不到的地方”
通胀的日子好不好过,除了实实在在的银行存款,也跟心理和文化有关。
上海人李歆照(28岁)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一直想为社会做点事,一年多前去了北京,目前在一家儿童基金会担任社工培训,以微薄的收入养活自己。 比较两个大城市的生活,让她备感在老家上海的压力。
她说:“在北京,无论你选择过哪一种生活,都不会有人觉得你怪,你还能找到很多同类,很自在。但你在上海说想过简约的生活,朋友们会说你很土,觉得你怪,会被孤立。北京低消费的东西也很多,生活可以自己掌控。所以通货膨胀对上海人的影响绝对要超过其他城市,因为上海这个城市的核心精神就是崇尚消费。可以住在陋居,但出门仍要光鲜。”
上海一家中央企业上市公司的职员张榕(40余岁)很同意这种看法。他特别指出这是上海人在通胀下的另一种不易之处。 他说:“上海话所谓‘做人家’,就是把节约做在人家看不到的地方,出门在熟人眼皮下就一定要尽量打的,穿着光鲜时髦,用品时尚。一个大企业的
OL(白领女子)怎会没有 iPhone、LV呢?尽管完全不知道怎么把iPhone通过iTunes连接到电脑,甚至宁可雨天拿个LV去挤公车、地铁。上海人 在光鲜与实用之间选择了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