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蛇传》国外变了味
(2011-06-29 15:06:24)
标签:
白蛇传青蛇爱情娱乐 |
分类: 娱乐 |
许仙毒死了白蛇
尽管并不是第一次得奖,密苏里大学华裔作曲教授周龙曾获得过格莱美唱片奖,美国文学艺术院终身成就奖。但这一次,由他担纲作曲的《白蛇传》获得普利策音乐奖,还是令他稍感意外。
“尽管是第一次写作歌剧,但获奖并不是偶然的,是多年努力的结果被人认可。”而此次获奖也终结了普利策音乐奖华裔音乐家缺席的局面。
对于这一次创作,周龙说,作曲并不难,难的是与不同的人合作这出戏,其中需要相互理解的商议和磨合,才是大工程。
西方人眼中的《白蛇传》
这一出由波士顿歌剧院制作的《白蛇传》,其中的脚本作者、导演及其中的演员,大部分都是西方人,他们并没有中国传统中对于《白蛇传》的既定印象,只是按照“剧本和音乐”,演绎了一出他们眼中的《白蛇传》。
剧作者中文名字叫林晓英,她是在新加坡长大的华裔,但完全是西方的生长背景。毕业于哈佛后一直在美从事律师工作。剧本创作之前,她既没有写过剧本,也没有写过小说。唯一与创作沾边的是,她曾在大学上过创作性写作训练课,还有就是多年来对歌剧的热爱。
她深深迷恋于从小听到的《白蛇传》的故事。她想将此写成歌剧,作为送给丈夫的礼物。林晓英说:“希望开掘白娘子在由蛇到人的身份转换中所经历的心理状态的变化,这样一个女人如何追求爱情、享受爱情,到最后不得不面对背叛?
当周龙拿到剧本时,只是一部大约40分钟的室内歌剧。对于《白蛇传》故事的熟悉,使他对剧中的角色和故事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他建议将大段对于青蛇的着重描写压缩,白蛇的戏份加重,“否则怎么能叫《白蛇传》?”
当剧本越来越臻于完美,一部西方人视角的《白蛇传》诞生了。
被颠覆的青蛇
我们首先能在该剧中看到青蛇这个角色的颠覆。歌剧一开幕,一个身材圆胖的美国男人,一袭绿衣,戴的假发垂到两肩。
在故事中,青蛇是半人半蛇,他爱慕白蛇,却始终不能拥有;而白娘子与许仙,相互爱慕,许仙却在法海的怂恿之下,彻底背叛白蛇,哄骗白蛇喝下毒药。
青蛇的扮演者曼尼阿奇,能唱出少有的男声女高音。这一声音特质,只有在古代歌剧中有专门的阉伶才能具备。尽管周龙认为曼尼阿奇的形象和小青相去甚远,但对于他的声音则大加赞赏:“到了一定的音区以后,他的声音非常美,既不同于女中音,也不同于女高音。”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曼尼阿奇这样解释他对于小青的理解:“这个角色的情感表达很多来自一个男人的角度,很有趣,很不寻常。这个男人却不得不以女儿身出现,他恨自己,他仍然对白蛇深有感情,但无法表达。”
周龙觉得小青的戏份之所以非常重,是因为他还承担了剧中叙事者的角色,在开场和幕间转换时,在舞台上讲述故事的背景,或评点刚刚发生的事。
征服美国的白蛇
女高音歌唱家黄英在歌剧中扮演白娘子,这个角色有个性、有主见,执著地追求爱情,却又是个悲剧角色。
黄英出生在上海,定居纽约多年。早年,她被著名导演弗雷德里克·密特朗选中,加入了《蝴蝶夫人》,扮演女主角巧巧桑。她曾在美国歌剧界档次最高的舞台—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登台演唱。
为了饰演这个角色,用“直接和纯粹的”嗓音唱出白蛇的感觉,她放弃了西洋歌剧中一贯的浑厚、颤抖的大号高音,专门拜访京剧师傅,学习技巧,吊嗓子,用“另一种唱法”征服了观众。在演唱时,她不时作出一些突然的、爆发性的动作,来表现白蛇的本性。
这一出《白蛇传》,在北京上演之后引来很多国内的争议。这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传统《白蛇传》。舞台上的断桥,是一座金属的断桥,连白娘子的闺房,也是一个皮沙发来表示。但这是真正的中美合作。美国人的导演和制作彻底突破中国对这个戏几千年来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它更现代,更先锋。”
导演伍德洛夫对于剧场的变幻更是淋漓尽致。他直率地表示,你要我来做,我不懂中国传统,也不可能去生硬地模仿硬搬,我只做我理解的《白蛇传》。
据说,在波士顿演出结束时,角色的扮演者上台谢幕,林晓英倒数第二个谢幕,她百感交集,泪流满面。周龙压阵。美国观众全场长时间起立欢呼鼓掌,之后的媒体对这部歌剧评价的热情高涨。再到现在,它获得普利策音乐奖。毫无疑问,它征服了美国。
(摘自《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