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徐 然
正是这种针锋相对的强硬性格,郭台铭将自己推向了媒体的对面,也把富士康推进了困局。可惜,已过花甲之年的郭台铭这会儿才在鞠躬和道歉中明白了什么是双刃剑。
媒体称富士康是“铁血工厂”,而郭台铭对着冒着大太阳追访他的200多位记者说:看,你们媒体才是“铁血行业”。http://s15/bmiddle/672b3286h8a3a3e4d7a9f&690
正是这种针锋相对的强硬性格,郭台铭将自己推向了媒体的对面,也把富士康推进了困局。可惜,已过花甲之年的郭台铭这会儿才在鞠躬和道歉中明白了什么是双刃剑。
媒体的集体发难与郭台铭困局
此次富士康连跳事件,可以说是将郭董从一个传奇企业家的神话中撕扯出来,尴尬地暴露在人前。
郭台铭,人称郭董,“鸿海企业集团”和“富士康企业集团”董事长。2000年入围台湾《天下》杂志“企业家最佩服的企业家”;2001年名列世界权威《福布斯》杂志“全球亿万富翁”,并4
次蝉联“台湾科技首富”;2002年入选美国《商业周刊》“全球高科技百强”第3名;2002年列中国企业出口榜首……
虽然在财经界,郭董的地位和身家相当惹眼,但这位不爱名牌、不开名车、不注重打扮的郭董却没能给老百姓留下一点好印象。
原因就在于郭董的性格实在不讨媒体喜欢。
连跳事件一发生,《第一财经日报》就用几乎一天一个整版的篇幅、以发人深省的标题,对富士康和郭台铭进行连续性报道,其发稿速度和深度成业界的标杆。而事实上,对富士康责难的并不止《第一财经日报》一家,包括央视在内的几乎所有一线媒体在连跳事件上都站在了同一角度声讨郭董。
按理说,富士康只是众多代工厂的一个缩影,富士康连跳的死亡率也在社会正常线以下。
如今,焦头烂额的郭董也出面亲自道歉了,该抚恤的抚恤了,该加薪的加薪,缘何媒体就是不肯放过郭董?不仅将郭董困死局中,还要将富士康这颗破裂的蛋彻底敲碎?
有人说,这一切都是因为郭董自己把自己推向了媒体的对面。
郭董与媒体不止一次的交恶
但凡接触过郭董的人,大都能从他身上感受到 “烈日灼身”的强烈气息。
正如外界评论一样,郭董这颗“太阳”如日正当空,所发散出来的恶毒烈焰,令人不敢正视,也使得许多太靠近他而还未练防晒功夫的人受到或多或少的灼伤。只不过这次恰恰相反,被灼伤的是郭董自己。
不过,郭董似乎并不喜欢“烈日”这个比喻。
郭董最喜欢的自我比喻有四个:山瓜、孤雁、牦牛、蟑螂。
郭董出身寒微,完全靠自己白手起家,如山瓜;他喜欢特立独行,不管做什么,都能振翼冲霄,一鸣惊人,如孤雁;他求生能力特强,无论在怎样龌龊不堪的环境中都能取得餍足,如蟑螂;而他对工作的狂热,更是远超过任何一种牦牛。别人当董事长讲究的是充分授权,分层负责,甚至标榜“群龙无首式的管理”;郭董则是鸿海的中心,所有的人与事都绕着他转。对鸿海人而言,郭董已经不只是董事长,他已然是个君主,是帝王,是神祗。
当然,郭董在他的“帝国”内当什么都无所谓,但糟糕的是,他将自己的性格发挥到了“帝国”之外。
2005年初,台湾天下文化出版社曾就郭董的个性为他量身定制了一本书——《虎与狐》。
而媒体对郭董产生负面印象的转折点,正是在《虎与狐》出版的第二年,从郭董提告《工商时报》记者旷文琪,假扣押3000万台币财产开始。
对于专跑鸿海的产业记者而言,谁都知道郭台铭背后的法律大军惹不起,而资深记者旷文琪在2004年5月刊出的《英特尔新平台——嘉惠鸿海》却惹上了麻烦。
读者大概搔破头皮都想不出来,这样一篇“赞文”竟然会让旷文琪惹祸上身。
这篇独家报道内容写的是,英特尔以单价7美元的连接器向鸿海下单,对鸿海营收助益颇多,旷文琪对报价掌握至为精准。
基于种种难以掌控的原因,郭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造成公司三千万元损失”为由,向法院诉请,假扣押旷文琪3000万元财产,依法提出1000万元担保金。
此话一出,立即引起媒界的轩然大波。郭董直接起诉新闻记者,而不是报社,这一举动被评论家称为“明显是别有用心”。
在“台湾记者协会”的强烈抗议下,以及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出面调停下,郭董与《工商时报》达成协议,撤回对旷文琪的假扣押,事件经过八个月后落幕。但当时,生活、心情备受打击的旷文琪,已经停薪留职,远避美国。
其实,这并不是郭董第一次向媒体施压,许多报道产业面的媒体,如《电子时报》《壹周刊》等,都收到过郭董亲自去电、“严肃”指正。只不过,旷文琪被告事件的标的之高、社会影响之大令人咋舌。旷文琪的遭遇,可以说是给了台湾媒体从业者一记狠狠的耳光。
性格决定命运
在得罪光了台湾媒体之后,不消停的郭董又惹起了内地媒体。
真正与《第一财经日报》撕破脸皮是在2006年。
2006年6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发表报道《员工揭富士康血汗工厂黑幕:机器罚你站12小时》,描写了富士康工人的许多生活细节,“揭露”了富士康“血汗工厂”的“黑幕”,如超时加班、招聘“本就有病”的工人、连续站立作业、强制献血等。随后,《第一财经日报》又登出《富士康离职女工:连续作业12小时已是家常便饭》的追踪报道。
面对“缺乏起码的社会责任感”的指责,这位台湾巨富置之不理。
相反,他一意孤行,以报道侵犯名誉权为由,用3000万元的巨额索赔,将《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与编辑告上法庭,并利用诉前保全程序将被告人的房产、汽车等财产查封。
郭董对付两岸媒体的手法如出一辙,再度掀起了“大鲸鱼对小虾米”风波。而该案也成了当时全国向记者个人索赔金额最大的名誉侵权案,被称为“媒体911”事件。
虽然结局最终仍以和解而告终,但显然,郭董的状告让《第一财经日报》乃至几乎所有的一线媒体同仇敌忾,集体将“富士康”拉入了“黑名单”,这就不难理解,此次富士康连跳事件发生以来,媒体为何会集体对郭董发难。
当然,如今身陷困局的郭董也知道自己和媒体的关系。
为此,已过花甲的郭董不得不一改往日霸气,主动改善与媒体的关系,连在本月8日召开的股东大会都特意对媒体开放。不过,据台湾媒体报道,在股东大会上,郭董仍然不忘趁机点名电视台名嘴,认为他们根本是在煽风点火,台下镁光灯闪个不停,又让郭董按捺不住,发挥本色,一度动气。
人说性格决定命运,也许正是郭董血液里那股子强硬个性,成就了富士康帝国,同时也造成了如今富士康困局的悲剧。可惜,郭董这会儿才在鞠躬和道歉中明白了什么是双刃剑似乎为时已晚。
其实,富士康和郭董只是众多“血汗工厂”和“企业巨富”中的一个案例,但富士康连跳事件最终演变成为两者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却有着另外的原因。
业内人士表示,在这背后,是媒体的“适时渲染”与郭董的“强硬性格”在较量,是一次新仇旧恨的终结。而真正令人感到悲哀的是,那些已经逝去的年轻生命沦为了这场无烟战争的牺牲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