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不再贴图了,因图形与上周变化不大。
此次重点是对比持币量与持股量的关系。首先,今天两市量合计已创一年多来的新低(年初熔断时非正常量除外),折合换手率仅1%。这说明什么?说明买卖方均无操作的愿望。然,暗流涌动还是有的,我在盘初看到上方挂有每笔上十万手,累计近百万手的卖单,挂买单则寥寥无几,但一旦卖单抛出,立即就有并未挂买的资金将其吃掉,数分钟时间,近百万手的卖单就被看不见的买单吃光。此后,挂卖单的手数再未出现过万的,潜伏的买家也就再未出现。按正常规则及逻辑,维护指数稳定的资金必定会挂在明处,且手数很大,以起震慑作用。象这样躲在暗处,不声不响地吃货,只能解释为大资金已开始逢低逐步买进。
这个现象背后的逻辑何在?首先看机构现在的仓位。我将超大型基金公司的股票基金涨跌幅与指数对比,再参考历史上对应的比例,可以间接看出基金的仓位已降到法定最低水平,换言之:公募基金手里的钱已很多了。前面基金降低仓位可以解释为基民在不断减持,跌到现在,基民该减的都已减了,不减的由于2、3月份指数已趋稳定,也不会再减的。那么还持有如此多的现金,就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在等待一个明确的入场信号。再看私募基金,就其近几周来的净值涨跌幅看,几乎是空仓,也是在观望。此两类基金拥有可入股市的(含已入及未入)资金合计达数十万亿,在股市中占比不小,他们抛无可抛,股市中一个重要的砸盘力量就没有了,这可以作为量能严重萎缩的一个解释。而ETF是海外机构所爱,他们不象内地机构非要等一个明确的信号,而是把握大势,该买则买,故今天盘中所见,属海外机构所为的可能更大一些。至于券商的自营盘,据券商内部人士透露,仓位也很低,此类也是大资金之一。综上所言:内地的大资金手中持有现金已很多,但观望气氛浓重,就是在等一个明确的信号,或可言在等右侧买入的时机。而海外机构没有这些顾虑,所以已逢低开始买了。
如果再分析一下散户,就我的小样本分析,仓位居低者远远大于重仓者,也是持币远大于持股。这样,全市场的持币持股关系大致就出来了:场外等待入市的资金远远大于仍在持股量。
那么,既然交易量已如此低迷,为何指数还在下跌?答案就在上面。持币者按兵不动,持股者自有抗不住而退出的,在没有接盘下,交易量低迷指数自然会下跌。还拿上述ETF举例:盘初有大卖单,就有大资金将其吃掉,后面没了大卖单,大资金也就休息了。而小额买卖只能是小资金分歧的产物,今天的缩量下跌,就是小资金中做多弱于做空带来的效应。
分析清楚持股、持币两方的情况后,后市的大趋势就很清楚了:能抗到现在的散户,在苦熬一个逢高减仓的机会,他们是后市上行的主要阻力。但正因其力量弱,此阻力不足惧。而机构一旦入市,那必不是为一波反弹而来,不来则已,来则必准备拉一波大行情。极度缩量是入市时机即将来临的一个必要信号,说明抛压已很轻了。就像企鹅下海前互相观望,机构们也在互相打听观望。只要有胆大的机构率先试水,一旦成功,其他机构必蜂拥而入,底部就在试水成功以后。在技术上,就表现为日线出现底部信号,表明试水资金已经成功。首先试水者自然是海外机构,他们属于左侧交易。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个多空平衡,再到多略胜于空是个复杂、较漫长的过程,其间必一波三折。近来走势也验证了我最初看大底将近时的判断,本次大底应是锯齿形。姑且不论做多方来自何处,其拉起一波就有抛盘砸下来,从而形成锯齿走势。但自1月下旬以来可见,波幅在递减。仍以中证全指为例,锯齿上沿递次降低,但下沿均落在4千点上。由此可以推论,最后一次释放看空能量,该指数必跌破4千点,在此过程中应出现放量:一方面有最后的恐慌盘出逃,另一方面表明有接盘、也即有内地机构率先试水了。经此一跌,机构探明了水的深度,入场的信心也就有了。
最后承接题目,为何说底部耗时愈久,底部结构也就愈大?1月下旬以来,市场一直在构建底部。一个半月来,量能由小到大再到小,这既是筹码交换过程,也是消耗做空力量的过程。筹码交换给了谁?是那些早已在去年底空仓,有本钱敢于在此位置适量接点筹码的机构及散户。近日的缩量反映的是原先空仓者已拿到了基本筹码,满仓也要等最后一跌完成后。总之,持币者现在多在等待,等待做空动能彻底消耗尽时。现在站在技术指标角度看,最后一跌还需一段时间,此前应还有轻仓机构在低买,换言之还会上下震荡。
量变正在进行,质变仍需一段时间。而质变发生时,也就是做空动能彻底耗尽日。所以,这个过程耗时愈久,上行的阻力也就愈轻。所谓“结构愈大”,就是指后市上行的空间将因此而更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