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新闻联播中,有证监会宣传一些私募基金将万亿资金投入实体经济的报道。我初闻之愕然,再思之哑然。
股市就其经济学属性,当属虚拟经济范畴,但其又扎根于实体经济。就股市整体而言,就相当于一个超级大资本家。根据市场状态将资本投入到它最该去的地方,乃股市天然功能。单就效果看,A股市值数十万亿,也即有数十万亿资金落脚在实体经济中。非此,中国实体经济哪可能有现在的规模?因此,所有直接投入股市的钱,最终大多间接支持了实体经济。认识不到这一股市本质,就无资格作为股市的管理监督者,
多年来管理层乃至上层一直对A股有计划经济偏见,其实质是推崇生产,鄙视经营;推崇产品出利润,鄙视经营生效益的苏联思维在作怪。股市有其一体两面性,作为生产性,其通过IPO、原始股退出等方式实现了资本的乘数效应——企业可以通过市值溢价获得更多资金来扩大再生产甚至外延性再投资。作为消费性,投资者可以获得高风险回报,或加大股市投资、或通过消费促进生产。A股体量快速增长的十年来,仅从数大银行及两桶油上就为国家替代出了多少资金,即前者之实例;历次牛市往往也是消费快速增长期,即后者之实例。
管理层人为将股市与实体经济割裂开,已棋错一着;将股市中的钱与实体中的钱对立起来,则是错上加错。此次降准,钱确未能流入股市,但据媒体报道,各地中小企业家普遍反映还是贷不到款,或利率高到难以负担程度,不已说明股市的资金配置效率远高于银行?管理层无奈之下,又开始“引导”机构“直投”实体了。那么请问:本擅长于虚拟经济的基金等机构,该将资金直接投向哪个实体更好?投入期该多久,又该如何为投资人负责,是否需管理层拉个清单出来?再延伸一步,若此投资失败,责任又该由谁承担?
世上自有股市,就是让其在本能运行中寻找到最合适的投资标底。而直接投资于某一企业的私募一直就有,我有一来自浙江的朋友就专职做此事。此类私募资金来源多为乡邻资金的私下组合,管理者身份是受托人。运作期限短,标底物移动快,做企业还是炒楼炒金均在一念间。且其聚也匆匆、散也匆匆,本身就不算企业,更难定性为投资性企业。证监会将其强拉在自己麾下,未免自作多情了。
近来A股走势与实体经济资金走向一致,并未出现股市交易量回落而资金流入实体现象,已说明管理层在资金角度将股市与实体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错了。无奈之下,证监会勉强拉一些不相干例子下台阶亦情有可原。但实践证明,真正要面对的,还是如何壮大A股。09年4万亿A股直接受益,实体间接受益。仅因当时上层尚未认识到民企重要性,A股未能使民企受益,此才是教训所在。若将4万亿的教训归结在A股身上,那管理层后面还会有很长的弯路要走。
于今之计,管理层首当消除防“牛”如防火之传统观念,放手让A股涨起来。待那时又可推出更多的IPO。如此良性循环下去,实体经济自然会在A股中逐步解决资金困窘问题。A股是奶牛,养肥是为了挤奶的。可千万别将其视为肉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