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盘走到现在,许多人都觉得高了,觉得高的立足点在哪里?原先应是站在09年3478点上,现在看多数蓝筹板块已超越了此点,而就交易量来看,似乎还未到过热程度,故现在的立足点应已站在07年的历史最高点——6千点了。
其实,若分开来分析,6千点只是个心理高位,若站在中小股的各指数角度看,创业板因开立晚,折合沪指较为勉强,近期的最高点约等于沪指4710点,中小板约等于5700点,深综指约等于5900点,中证500则已达到沪指的6300点,即超越了07年沪指的高点。考虑到中小股虽近来因跷跷板效应走弱,但其后市多数人均相信余地仍很大,如此,代表中小股的指数超越沪指6千点仅是早(中证500)与晚(其他3指数)的问题。
再拿建筑这个大中小股参杂的板块举例,受益于一路一带,其当前的点位已与07年沪指6124点时相比高了20%,约已到7300点。虽属特例,但也可看出只要政策面给力,冲过6千点并非难事。
现在再看蓝筹,由于许多板块难以严格划分是否属蓝筹,故仅拿几个大蓝筹板块举例。证卷板块近来最强,已到沪指5300点左右(07年9月中水平);银行约在4500点;房地产尚在3500点左右。这样看,虽强弱有别,但都已超越了09年高点,那为何沪指才到3200点左近?这就要说石油板块了。此板块权重实在太大,由于其仍未走出历史低位区域,才使得沪指远低于本应有的水平。故沪指6千点是否天花板,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此。
07年之所以成为多年来的高点,除外围大环境影响外,中石油上市乃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根稻草实在太重。彼时市场已过热多时,场外资金该入场、能入场的均已入市。中石油IPO吸金又十分明显,而其所吸的又是场内资金,如此势必造成其他蓝筹量能背离。大小因素共振,才形成了这个高点。
重温历史,对当前位置当有借鉴价值。6千点前管理层已警告多月,其间又有税收利空,尚且不管不顾地又涨了2千点。此轮仅在本月初3千点时以央视及人民日报身份警示过万亿交易量的风险,并未针对大盘指数,且在交易量萎缩后就不再提及,可见目前的点位仍在管理层的认可范畴内。再结合建筑板块已创历史新高,亦未对此有任何冷却性态度,而证卷已距07年高点咫尺之遥,也未见有任何批评舆论,可见07年高点并非管理层关注重点所在。这种大环境以及沪指的月K线形状,均约相当于07年4月份,考虑到两桶油还在历史低位徘徊,不排除沪指低调系管理层的刻意安排。若此,只要不在沪指上表现出6千点,多数板块即使超越此点亦应为管理层所能接受。
现在再回过头来讨论6千点是否蓝筹的天花板,时势已不同,此点位在当前股市体量下,已不应再是当然的最高位。但考虑到市场对此点位的敏感性,当不会在形式上冲过此点,故后市应是“围魏救赵”走势。
现在再结合前文“大盘走到现在,味道有点变了”再说几句。说大盘,自然会以沪指为坐标系,又鉴于沪指的敏感性,那些权重大的板块个股,自然涨跌都格外招眼。前段超级蓝筹大涨有“三年不飞、一飞冲天”因素,且抑郁已久,再多涨点亦无可厚非。但在如今的经济转型下这些传统股廉颇老矣,对实体经济重要性也愈来愈低,如果这些大蓝筹仍不管不顾地大幅上涨,对大局有害无益,此即为上文落脚所在。管理层也不会坐视传统大蓝筹拉抬指数,此与当前的调结构促改革已有所乖离。好在此文后随即沪指出现回落,就当前量能,后市再起疯牛的可能已然大减。所谓“疯牛”,就是指由这些传统蓝筹拉抬造成的指数高企。
写到这里结论已基本出来了:大盘(指沪指)6千点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至少在2015年内)仍将是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天花板。在实体经济尚未出现根本性好转前,6千点代表股市泡沫,故管理层避之唯恐不及。但与沪指相关度不高的方面,有本事你就涨去,只要市场认可就成。
基于2015年大盘不会挑战6千点看,一是两桶油还需在历史低位乖乖爬着,若其按耐不住,那就必有其他大蓝筹付出代价,道理与6千点时同:没有场外资金在等着进场捧两油,其只能依靠分流场内资金。鉴于其股价已相对偏低,恐高盘当自其他大蓝筹中流向两油,结果是大盘必因之震荡。二是以上证50为代表的大涨已近尾声。因快速拉抬沪指,吸引场外眼球,刺激民资跑步入市的目的已接近完成。2015年应是指数涨幅弱于个股涨幅的年度,最受益的,当属正值风口浪尖的中型国企,经混改后,尤其其中有些脱胎为民企后,此类个股中将不乏乌鸦变凤凰者。君若不信,敬请拭目以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