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博物馆之白璧微瑕

标签:
杂谈 |
有朋自外地来,陪其参观国家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应是中国博物馆中级别最高的,展出物品理应权威性最强,但我在其中却看到了两件令人费解的文物。
这件是一张画,画下的中英文字均注明为“清人嫁娶图”,年代标为“清”。画右上方的大说明也是如此介绍。见下图:
http://s15/mw690/001T7Vj3gy6M0TtokMu3e&690
但仔细看此画,其中人物的穿着发型(尤其是男性)明显是汉族传统打扮。大家都知道,满清入关后,第一件事就是强迫民间换满装、留辫子,并有“留发不留人,留人不留发”之说。此后在清朝存续期,服装发型一直是个敏感问题,没有哪个画家敢于这样做画,那是要满门抄斩的。若假设此画作于清末,那就不是描述清朝民俗,而是追思明朝或更早时,即描述清朝民俗不能成立。更可能的是,此画本就作于清朝以前,从画中人物服饰看,明朝的可能较大。若在清朝画明朝民俗,那就是反清复明,此画就根本不可能流传至今。
另一件展品反映的是常识性错误,见下图。
http://s12/mw690/001T7Vj3gy6M0Tty2creb&690
不管此可能是否存在,国博摆上这件文物,就有将此文物的本来出身及前后因果介绍清楚的责任,而不能置逻辑荒谬不顾,而搞“霸王硬上弓”。
以上两件文物均属硬伤,并非考古专业工作者才能探讨的高技术性问题。出现如此问题,国博责无旁贷。但考虑到国博文物海量,难以对每件文物都做详细考察验证,所以我标题对此事的定性为“白璧微瑕”。相比信牌,那张画的负面影响更大。学生们看了此画,或会认为清朝时民间真有不被当时政治局势左右的世外桃源,或还会误认为留辫子的仅官场人物而已。这对正确认识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反清反满运动,无异于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