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名人放个屁都是香的

(2014-02-07 17:12:15)
标签:

杂谈

     “名人”放个屁都是香的。

记得在南方某地一名人故居里,看到一幅清初八大山人的画作。画面上总体是枯塘败荷。看上去几株枯萎的荷花、几支耷拉破碎的叶子,在几乎干涸的湖底苟延残喘。完全是一幅绝望无力的惨景。然而就是这样一幅画,确被称作是“杰作”,一些所谓的行家竭尽吹捧之能事。

我对美术当然是外行之外行,不懂其中之审美的诀窍。但我起码知道一点基本的常识:美术美术,画作首先要“美”。如果一幅美术作品让人看上去没有美的感觉,而是凄凉、伤感、败兴,甚至丑恶的印象。这能叫美术吗?当然,一个人的作品,有其历史的背景。我们都知道,八大山人朱耷是明代皇室之后,他在清兵推翻其朱家王朝之后,对“当今天下”有着刻骨的仇恨,对朱家的败落有着无尽的惋惜和追恋。回天无力,他只能靠书画来发泄对时势的不满。所以,他的画作大多是取荒寒萧疏之景,皆以“白眼向天”的倔强和无奈来展示他的心态。所以,这幅枯塘败荷,正是他“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为旧山河”,“相见时人解图画,一峰仍为宋山河。”的心灵写照。这与南唐后主李煜在国破被俘之后,“落花流水春去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脉相承。没有什么美的因素,更没有欣赏的价值,只能当做一幅历史背景的纪实。我们看古人书画作品,不是在看历史典籍,没有必要通过一幅画去研究。

“名人无暇”,这几乎是中国人传统的世界观。一旦有人出了名,于是这个人就几乎是个完人,浑身是宝,白璧无瑕。即使缺点,也会在世人眼里看成是优点。记得有位大画家一次作画,画面是一颗大树,树下是一片绿荫野花。可在绿荫层中却有一摊浓黑的墨迹,显得不很协调。几位画家们聚在一起研究开了,这摊墨迹是什么意思?按说是败笔,可大画家不可能犯这么明显的错误啊,这其中必有高深的含义。于是大家就往高深处浮想联翩了。有人说可能是大树深扎在深厚的土壤中,有人说可能是一块墨玉深埋其中…… 结果越说越玄乎。事后那位大画家知道了,笑道:“什么呀,那是我的小孙子调皮,那天趁我不在的时候偷偷拿起笔,蘸了墨想画,不小心一下子滴在哪里了。救也没法救了,只好那样了。”一下子羞得那些吹捧者无地自容。

对名人这种献媚式无限美化、吹捧,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的。有位大学教师讲解《论语》得到大众的好评,一时名扬四海,这本是好事。是她在古典文学上的创新之举,无可非议。但一些好奇者特别是小报记者们就不这么看了。他们从争夺读者、扩大影响着眼,从猎奇取宝吸人眼球出发。去挖掘她研究《论语》之外的东西忽悠读者。于是她的饮食习惯、健身之道、生活规律等都成了楷模,岂不是对她的嘲弄?还有人明明是作画的,竟也被邀请为研究《周易》的名家。某人只是在散文上有些造就,一些报纸、电视台却不断地邀请他当美术、音乐、舞蹈的评委,使得他自己也不知道吃几碗干饭了,明明是外行,却硬撑个行家,在台上胡吹海嗙,东扯葫芦西扯瓢,洋相百出。正应了那句歇后语了:孔雀展翅——自以为得意,却不知露了屁股眼。

还是鲁迅先生说的好:即使个天才,他生下来第一声哭声也不会是一首好诗。名人、专家,都是有特定含义,特定范围的,他们不会是十全十美的完人。正像名人的话不一定是名言,一个名画家的作品,不一定都是名作。一个作家写了一部优秀作品,他的其他作品也不一定是优秀的,许多作家有的一辈子也就一部名作。当初有家刊物收到了一部并不出名的作者写的一部战争题材的小说。因觉得其文笔粗糙,没有采用。不想这部小说在另一家刊物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们后悔极了,赶紧去约他另一部作品。这回以为如获至宝,可以捞回面子了,急忙推出,大肆张扬。却不想这部作品读者看了味同嚼蜡,不予理睬,搞得好生狼狈。当年我曾得到了一套《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选》,当时是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去拜读的,结果是越看越丧气,有些作品如同一堆烂草,看不了三页头就晕了。

在当今股市中,一些人抱着K线理论、波浪理论,在电视台或博客里大谈股市规律,殊不知,在主力不拉大盘,机构一味地砸盘做空的A股市场,市场规律已被蹂躏和践踏。一些人的博客看了半天不知在说什么,甚至是废话连篇,文不对题,却被数千数万人相“挺”。

形而上学者悲。还是有点辩证的头脑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