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房山区
务滋村
村名由来的推测
在我国,千千万万的村庄都有自己单独的名称,其或来自地理位置、特点或所住民家的姓氏等等。本人祖籍北京市现房山区琉璃河镇的务滋村。务滋,这个名字很奇怪,其因何而来呢?考究多年,仍是百思不得一解!
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初,北京市搞了一次地名修志工作,房山区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也就同时编纂了一部地名志。该地名志对务滋村的由来有如下的描述:

务滋之名的来源,按上述所说,总觉得有些牵强。查找字典中的“务”字,释义为:古代的官署名称,大多是掌握贸易与税收的机构。如按字义来扣,好像搭上点儿边儿。不过,小清河发源于北京西部的潭柘寺一带潜山区前脸山地,汇水面积不是很大且水量也有限,其并非为适合于船只航运的河流。那么,务滋之名来源于“酒务、河务”也就没有什么太大的说服力了。
务滋村,自古隶属于良乡县,上世纪中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房(房山县)良(良乡县)两县合并成房山县,到八十年代后期,燕(燕山石化区)房(房山县)合并又升格为房山区。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实行大规模撤乡并镇后,务滋村所隶属的东南召乡并入了琉璃河镇。因此,如今的务滋村成为了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所下辖的一个行政村。
在我小的时候,老父亲曾经跟我这样说过:村子叫老君堂,在村东,发大水时给冲没了。我当时理解为,务滋村原来叫老君堂,位置在现在的村东,因发大水冲毁,才搬到了现在这里。
经查找,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在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所编纂的《良乡县志》基础上修订的《良乡县志》里,有老君堂、务滋村名的记载。
按上图中《良乡县志》中所载,务滋村在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修建成了堡子。记得我小时候老父亲跟我说过,村子的四周围有壕沟,东西南北开有四门,门外壕沟上有吊桥,白天放下晚上拉起来。四十年前,村子还有南门、西门张家的叫法。不过那时村子可没有现在的那么大,南门和北门外没有几户人家。西门外姓张家那几户人家和我们是一个第三生产队,在前几年修建京广高铁时拆迁了。就在村西头路北大坑的西侧,高铁高架桥正从那里经过。
老村的西南缘有我家的一个晒场,解放后走集体化道路,变成了我家的自留地(社会主义集体时期,绝大多数土地为集体即大队、生产队所有。每家每户按人口还能分得一点土地归个人种植使用,用来补充口粮与经济作物的不足。这点儿土地归个人种植收获,集体不作任何干预,被称作自留地。)。由于我家人口增加,经生产队批准同意后,我的二哥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在那里盖了房成了宅基地。那时,宅基地的北侧还有村堡壕沟的遗迹。宅基地所在的晒场南边,也是一条东西向深深的大壕沟,岸陡水深,我小时候在那里玩儿,从来不敢接近。听父亲说,那是后来向南移过来的新壕沟。村堡西南角外的壕沟于此由西转向北,沟西侧是西老坟,面积很大,高高的土阜上种有大量的桧柏树,遮天蔽日
。该处过去属本村李姓祖坟,至少已有百年的历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时,经常搞防核战演习,村里的大广播喇叭一放紧急集合号,大家不论在干什么,都马上往西老坟跑。有时我光着脚在村里玩儿,突然紧急集合,跟大人们跑进西老坟柏树林里,落下的干柏树针经常扎脚,坐在地上从脚上往下择(读“宅”音)。记忆中,壕沟在西门的南边就没有了痕迹,西门北是位于村西路北的贾家大坑
(因大坑的东侧人家姓贾而得名),大坑北原是和尚坟,再北是柳家坟。生产队时取土,将高高的大沙土坟岗全都变成了大坑。如今,高铁高架桥从该处经过。村堡的所有遗迹皆已荡然无存。
看下两图所示《良乡县志》中的记载,最晚到中华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以后,《良乡县志》里就没有老君堂村的村名了,务滋村后却多出了个西地村。
《房山区地名志》里是这样描述西地村的:
一天午休,偶然从中央广播电台播送的某个栏目中听到了这样一句话:山东某地的方言把妈叫成“冒”音。我突然警觉起来,我和我姐姐喊妈就是"冒"音。可惜的就是广播里没有说是山东的什么具体地方。我家说东为改平声为二声(dóng),西也改平声发音为二声“习”(xí)音,管家谱叫祖匣。祖匣,这可是满族人对家谱的叫法,但我们是汉族。我和多个相识的山东籍人打听,那里喊妈为“冒”,说东为(dóng),说西为(“习”xí),他们都说不知道。
我的曾祖母活到九十多才寿终,健在时常口传家族史。说我们的祖上,是带着媳妇挑着架筐(一种用扁担跳着,有三个弯形竖棍攒在一起的低矮圆筐,很方便挑起放下。)逃荒或做小买卖来到此地的。当时只有姓曹和姓徐的两户人家在这里种倭瓜,称倭瓜庄子。我的祖上被挽留在这里定居了下来。务滋村最早就是由这曹、徐和柳姓这三户人家组成的。我们祖上何时、从何而来,曾祖母却也说不上来。我的一个已经去世多年的本家二哥,早些年曾经跟我的大哥说过,他见过家谱,说我们是从山东来的,那时年龄小,认字不多,认不清山东的具体地点。我祖父辈哥弟兄两个,我爷爷排二,祖匣(家谱)一直在大爷爷家里存放,因民国二八年(公元1939年)发大水,早已遗失无存。
山东一带的人把木凳叫杌子,我们祖上由山东地区过来,一定也把用于坐人凳子说成杌子。这个称呼很稀奇很特别,务滋村的务子,不会是由杌子而来吧!
推测:杌子---→书写成了务子---→后又演变成了务滋,于是,务滋这个村名字就这样产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