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湿药的分类
(2023-03-18 12:07:50)分类: 脑,眼,牙病,中医小偏方 |
一、中医:
1、非甾体消炎止痛药物:能够缓解疼痛,消除关节或者肌肉的炎症;
2、激素:可以较好消除炎症,缓解疼痛;
3、免疫抑制剂;
4、中成药:包括雷公藤、正清风痛宁等;
5、生物制剂。
1、祛风寒湿药:比如独活、威灵仙、川乌、草乌、蕲蛇、乌梢蛇、蚕砂、伸筋草、松节、青风藤、海风藤等,多为温性,属于祛风寒湿药,常用于风湿证中的寒证;
2、祛风湿热药:秦艽、防己、桑枝、豨莶草、海桐皮、络石藤、老鹳草、穿山龙等,多偏凉性,属于祛风湿热药,常用于风湿证中的热证;
3、祛风湿强筋骨药:桑寄生、槲寄生、狗脊、千年健、杜仲、续断等,则有祛风湿和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属于祛风湿强筋骨药,常用于风湿证中的肝肾亏虚证。
风湿的成因、部位、主治病证
久病不愈:
一是筋骨痿软无力、疼痛(痿痹------补肝肾强筋骨药)
二是风湿日久而成
三是拘挛麻木,屈伸不利(顽痹-------蛇类药)
风湿痹痛
主证:肢体关节疼痛
兼证:肌肤麻木(风湿侵犯肌肤)
筋脉拘挛(风湿侵犯经络)
关节不利(风湿侵犯筋骨)
三
(1)行痹(风邪)---------------祛风湿药(祛风)+活血养血药
(2)着痹(湿邪)---------------祛风湿药(温燥) +燥湿、利湿健脾药
(3)痛痹(寒邪)---------------祛风湿药(散寒) +通阳温经活血药
(4)热痹(郁久化热)---------祛风湿药(寒凉) +凉血清热药
(5)感邪初期-----------------+解表药
(6)久病体虚----------------+补益气血药
使用注意
(1据痹证性质、部位等情况,选用相应的药物,并予适当配伍;
(2)药性多燥,易耗伤阴血,故阴虚血亏者慎用。发汗不宜太过;
(3)痹证多属慢性,为服用方便,可作酒剂或丸、散剂服用酒剂还能增强祛风湿药的攻效。
------善治风湿热痹,又解毒降压(肢麻有效) 。作用缓, 久服方效。
------性凉入肝。也降压。治皮肤湿痒(外洗)。
------芳香走窜。止痛佳。又止痒、解蛇毒。
------专入肝经,又能活血通络。治疗瘀血肿痛 。
------苦燥辛散,性平不偏。又利小便治浮肿。
-------微寒清热。用于筋脉拘挛,又凉血解毒,治喉痹
-------性平走肝。尤擅横走肢臂,又利水。量宜大。
其他祛除湿药
千年健:祛风湿、强筋骨---------风寒湿痹、冷痛拘挛
伸筋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痹症、跌打损伤
丝瓜络:祛风通络、化痰解毒-----胸痹、乳痈
路路通:祛风活络、利水、通经下乳、止痒
穿山龙: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化痰止咳
1性偏温燥,善治寒痹的药物有独活、威灵仙、川岛,草乌、桑寄生。而独活风寒湿痹均相适宜,尤善治下半下身痹痛。
2.性偏寒,善治热痹的药物:防已、稀莶草、络石藤、桑枝、秦艽。
3.善治行痹的药物:威灵仙、金钱白花蛇、蕲蛇、乌梢蛇、海风藤、络石藤。其中,金钱白花蛇能“透骨搜风”为治风湿顽痹之要药。
4.善治着痹的药物有独活、防已、木瓜、松节、狶莶草;而善治腰背痛的药物有桑寄生、独活、狗脊、五加皮。
5.既能祛风湿又能利水消肿的药物有五加皮、防已、路路通、桑枝;
祛风湿兼有止痛作用药物有独活、威灵仙、防己、秦艽、徐长卿、川乌、千年健等。
6,偏治上肢痹痛的药物有秦艽、桑枝、羌活、桂枝、姜黄;而偏治下肢痹痛的药物有独活、木瓜、防已、五加皮。
7.其他章节中具有祛风湿作用或常用治风湿痹痛的药物:
麻黄、桂枝、细辛、防风、羌活、藁本、苍术、薏苡仁、萆薢、附子、川乌、续断、川芎、牛膝、天麻、巴戟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