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危之症,可求助“命关穴”

分类: 肝-胆--癌症 |
方法1
方法2 食窦穴位于人体的胸外侧部,在胸前正中线旁开6寸,第五肋间隙处取穴。
方法3
《扁鹊心书》云:“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凡诸病困重,尚有一毫真气,灸此穴二、三百壮,能保固不死。一切大病属脾者,并皆治之。”
【穴性】: 疏肝理气,调理肠胃.
【作用功效主治病证】
1. 治疗肝:
2治疗消化系统:
3治疗呼吸系统: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咳嗽,痰饮,少乳,气管炎, ,尿潴留等。
其它:肝炎,腹水,尿潴留,右食窦治肝区痛效好。
【主治病症】腹胀水肿、噫气翻胃、胸胁胀痛、痰饮、咳嗽、少乳等。
【临床运用】现代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腹痛、便秘。胃痉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减少、消化不良、细菌性痢疾等。
【针刺方法】食窦穴,平刺或斜刺0.3-0.5寸,局部酸胀。 不宜深刺,以防气胸。
【艾灸方法】食窦穴,艾条灸5-15分钟,食窦穴,艾炷灸3-5壮。
【按摩手法】以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作圈状按摩。按摩腹哀穴常用于改善腹痛、肠鸣、消化不良、痢疾、绕脐痛、胃溃疡、胃痉挛、胃酸过多或过少等病 症。针刺该穴对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有一定疗效,可以减轻症状,同时可以促进溃疡愈合,能抑制胃酸分泌,并能增强自身免疫功能。
【按摩食窦穴位的作用与好处】
【常用配伍与功效】
1.配太冲膻中侠溪、期门郄门阳陵泉,刺平补平泻法,疏肝利胆、理气止痛,治疗肝郁气滞之胸胁胀痛、黄疸.
2.配上脘、阳陵泉、太冲、神门,针刺平补平泻法,疏肝理气,治疗肝郁嗳气吞酸.
3.配中脘、章门、公孙、足三里、璇玑,针刺平补平泻法,调理肠胃、理气降逆,治疗食滞胃肠之恶心食已即吐、腹痛肠鸣、泻下酸腐等.
4.配膈俞、气海、璇玑,针刺平补平泻法,胃降逆,治疗胃气上逆之呃逆.
5.配脾俞、足三里、阴陵泉、水分,针刺平补平泻法,健脾除湿、利水消肿,治疗脾虚水肿.
6食窦穴配膻中穴治胸肋胀痛。
7食窦穴配足三里穴、中脘穴,治腹痛。
8食窦穴配支沟穴、阳陵泉穴,治胸胁胀痛。
章门穴
章门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章门穴位主治病症】
1、腹痛,腹胀,泄泻,胁痛,痞块。
2、此穴为脏会穴,统治五脏疾病。
3、消化系统疾病:疏肝健脾、理气散结,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炎泄泻,肝炎黄疸,肝脾肿大,小儿疳积。
4、其他疾病:高血压,胸胁痛,腹膜炎,烦热气短,胸闷肢倦,腰脊酸痛。
【章门穴的配伍功效】
1、章门穴配足三里穴:治荨麻疹、组织胺过敏症;
2、章门穴配天枢穴、脾俞穴、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肝脾不和之腹胀、痞块、胁痛、泄泻、消瘦;
3、章门穴配肾俞穴、肝俞穴、水道穴、京门穴、阴陵泉穴、三阴交穴、阳谷穴、气海穴:治肝硬化腹水、肾炎。
【章门穴的刺灸法】:章门穴,斜刺0.5—0.8寸;可灸。
【敲打章门穴的方法】:可以增加胆汁分泌,胆汁分泌多了,消化能力就强了,就能把多余的脂肪消化掉。此穴还是脾经的"募穴",募就是聚集的意思,这个穴位可以清肝火补脾。
【按摩法】用拇指按压在两侧的章门穴穴位上,用力深按30秒,然后松开休息,连续反复多次。再沿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分别旋转按揉穴位3-5分钟即可。
【章门穴的艾灸法】:此穴还可以用灸法:艾灶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