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草”治肝病
(2022-04-19 10:16:31)| 分类: 肝-胆--癌症 |
地耳草、垂盆草、龙胆草三药均归肝、胆经,且功效及主治相近,加之药理研究表明其对肝细胞均有保护作用,故临床上李佃贵教授常将三药相须为用。中医从性味功能层面出发,可知三药起到清热化浊、利湿退黄,治疗湿热黄疸的作用。药理研究认为三药有保肝、降酶、抗肿瘤的作用。
校某,女,44岁,2018年4月19日初诊。诉右胁肋部间断疼痛不适2月余,加重5天。患者乙肝病史20年,刻下见:右胁肋部疼痛不适,周身乏力,双下肢轻度水肿,寐欠佳,大便质黏,日行3~4次,小便黄,舌质红,苔根部黄腻,脉弦细滑。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阳性;肝功能:ALT449u/l,AST150u/l。
诊断:(湿热内蕴型)胁痛(乙型病毒性肝炎)。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百合12g,乌药12g,当归9g,川芎9g,白芍30g,茯苓15g,白术6g,茵陈25g,地耳草12g,垂盆草12g,龙胆草6g,三七粉2g(冲服),五味子15g,鳖甲15g。15剂,每天1剂,水煎服。
患者述服药15剂后二诊:胁肋疼痛减轻,乏力症状有所好转,仍有双下肢浮肿,寐欠佳,大便日行2~3次,小便颜色减轻。舌质红,苔根黄腻稍厚,脉弦细滑。原方基础上加鸡内金12g,豆蔻12g。21剂,日1剂,水煎服。
草疗效不够,鸡骨草、败酱草、蒲公英”这三味草药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