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规做好,细节抓严,过程抓实,提升质量

(2021-03-31 16:27:47)
分类: 学校计划总结

一、晨读:学生自觉,教师轻松

做好三点才能让学生晨读自觉,教师轻松

1.内容保证

语文和英语两门主科老师每天会把第二天晨读的内容、要求、任务写在黑板上。

2检查保证,教师不能只笼统规定预习什么,早读要求必须细化为一个个句子、一个个单词,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落实,有检查。

即晨读下课前的五分钟或正课上课前五分钟,老师会予以检查,不合格的学生要在下午第四节自习课上继续补习。(要想在五分钟内检查全班的晨读效果确实有困难。教师可以每次抽查几名成绩不太好的学生,督促他们学习)。

:落实好后几名孩子晨读的质量很重要。发挥小组长,管理能力强的孩子的才能,组织检查。

3.读书分享,给学生展示的平台。

    二、课堂:要有实实在在的效果

  “关键不是谁来上课,而是课该怎么上------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的定位。”1.老老实实贯彻教学要求,强调教学内容重在“双基”。比如教学难度按照811划分,学校管理重在“8”,教师关注的重点就是那个“8”,瞄准的主要对象是中下等学生,甚至最后几名学生。

 2.45分钟效益的衡量标准,决不是教师在45分钟里教给了学生多少,而应该是教会了学生多少,学生已掌握了多少。有的教师考试后埋怨,这道题我讲了几十遍,学生还不会。事实上这位教师是教了几十遍,很辛苦,很敬业,但仍然没有把学生教会,教懂。”注重课堂教学的细节的重要性:当你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时,你就去照顾普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要么不讲,讲就要讲到位,讲通。”“每一点都是一知半解,讲100遍也是没用的。”-------要注重课堂效益。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看似讲了很多,但是不考虑学生的吸收程度和掌握情况,就等于在课堂上不断地制造差生。

 3.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保证学生能听懂学会,教学基本原则: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多训练(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不能少)

4. 用好课堂上的黄金学习期。上课5分钟后到20分钟,这段时间是一节课的黄金学习期

5. ()一个知识点,练一个知识点,再学()一个知识点,再练一个知识点,最后再综合训练。即分点、分项训练再综合训练。点点清才能保证堂堂清。切忌一题快速讲多遍,不如慢慢讲一遍;用一种方法讲多遍不如用多种方法讲一。。

6. 正确处理讲练关系。三分在讲(课堂),七分在练习、考试;只讲不练、多讲少练、少讲多练、精讲巧练教学效果依次递增。每节课至少要留35分钟当堂达标检测环节。该测试限时独立完成。

7小组合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交流合作,互助互学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读文本、找资料、做批注、记笔记等自主完成教学内容。

8、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真爱+自然,建立新型教学关系——相信+自主

  三、在45分钟内展示你的才华

  教师“拖堂”,这在许多学校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老师们对此也有着合情合理的解释,比如“一道题没讲完,总不能就这样下课吧”?

 “向45分钟要效益”是一个深入人心的口号,教师就像一位情绪饱满的演员,只能在45分钟一集的电视剧里展示自己的才华。如果没有演完,意犹未尽,还想“拖堂”,那是绝对不允许的。

 “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用一节半或两节课的时间去完成,还谈什么45分钟的效益?”。有些人会说,如果教师教学水平低,质量不过关,多安排几个课时没关系。仔仔细细想一想,这种说法其实是坑害了教师,妨害了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一些教师会认为,反正课时有的是,马虎或浪费一节无所谓。

“初一还好说,课业负担不是很重,老师反复讲,学生分数可能会多几分。可到了初二、初三,随着课程增加,学习的内容多了,任务重了,课时却相应少了,这些老师还想照搬老办法,质量就无法得到保证了,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四、副科不认真上,就是一种破坏

  不仅不允许“拖堂”,主科老师想额外增加点课时,也是不可能的——所有课程都严格遵照学科教学课时安排,一节不多,也一节不少!

  既然增加不了课时,那就占用副科课时吧。这种做法在很多学校非常普遍,尤其是到了快考试的时候,副课被挤占更是家常便饭,这实际就是剥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权利,就是对下一代人的不负责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犯罪。

“如果一个学生这节副课马马虎虎,他下一节上数学课就会认真吗?”

学校要从制度上管控好副科教学,还要保证副科教学质量提升。

  五、科学、合理地布置作业才是减负

不补课,却非常重视作业。“赢在课堂,成在课前”就是要求教师备课不仅仅是备教学内容,更要将一半的重心放在备作业上。所谓的“赢在管理,成在作业”,一是对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管理,一节下来学生究竟学会了什么?教师要心知肚明,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没有检测就没有效果。二是对学生作业的管理。这是制约学生成绩的又一关键。强化学生的作业管理重点要做到以下几点。习题要精挑细选,时间要精打细算,批阅要精耕细作,讲评要精益求精,整理要精雕细刻,教师来不及批阅的作业坚决不允许布置。学生做作业,教师给予评析,学生再进行反思,这是必须完成的一个过程。

注:每次布置作业,年级组长和任课老师会主动协调,保证各学科之间的均衡。

专家认为:很多练习册上的题与上课内容难以吻合,题量过多,难度过大,没有针对性,学生做这种作业,只会是恶性循环。

解决办法1提倡教师要多买几本教学参考书,从中精选、精练、精评,“剪贴”出真正适合学生特点的作业。2.利用“智学网”,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真正的“提优补差”(有效的高品质作业0

  在后六中学,作业中的基础题,所有的学生都要完成;有的试题优秀学生仅写出步骤即可,不用算出具体答案,或者直接写出所涉及知识在课本的哪一页、哪一章节也可以,这样能充分节省学生的时间;而最后几道难题,优秀学生必须做,实在不会的学生可以不做。

   “为什么课上会有学生开小差,不注意听讲?那是因为拿到的作业他根本不会做。让每个人在课堂上真正有事能做,学生的注意力才会集中。”

 六、开始就拼命跑,最后还怎么冲刺?

  教育是应该注重过程的,对过程的重视贯穿于教育的整个过程中。

从初一到初三,初三是重点,但初一是基础,初二是关键。

用什么来评价这个“过程”呢?是月度考核。月考核不仅仅是领导,教师进行回顾和总结,表彰先进,分析得失,同样学生也要总结分析,分析的同时要有改进措施和下个月的具体目标提出要求。如第一个月的目标是抓课堂,全校师生就全力总结课堂存在哪些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第二个月目标是抓作业,大家再集中对此进行总结、反思和改进。

一步一步去做,一个方面一个方面突破,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还有老师的课堂习惯。

  七、做实过程中的每一步

  “把常规做好,把细节抓严,把过程抓实”。 做实过程中的每一步

    我向来认为,影响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不是师资,也不是生源,而是管理。如果一所学校管理得好,教学质量一定不会差;相反,如果一所学校教学质量不好,管理一定出了问题。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

     一流的管理,可以让三流的师资、三流的生源,创造一流的成绩!如衡水中学、杜郎口中学、章丘四中、后六中学。

     而三流的管理,可以让一流的师资、一流的生源,沦为二流的学校!

在学校管理中,人们往往迷信制度。制度上墙,制度成册,蔚为大观。但是这些制度是否合理,能否落地,是否有效,则不得而知,也无多少人真正关心。也许制度只是为了制订本身,似乎制度制订出来,问题就解决了,工作也就结束了。

制度思维往往是一种低层次的管理思维,其不足之处显而易见。

第一,制度的底层逻辑是控制、规定、要求,是从外部着手,从局部着手,往往局限于表面和简单化。

第二,当制度成为学校管理的主要手段,会造成管理的窒息

有效解决学校管理中的问题,不是依靠简单地制订制度,而要从制度思维走向机制思维

制度一般是外在的控制、规定和要求,而机制是一种有设计的制度,或者说是一种制度的设计。机制的底层逻辑是激活、撬动、引领 ,是从内部着手,从系统与结构着手,注重问题的解决,能够持续起作用,期望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乘法效应。

机制不同于制度。比如,有一个关于分粥的寓言故事。为了解决分粥的公平性问题,我们可以出台一个制度,要求分配的公平公正,这是制度思维。但是结果并不一定尽如人意。如果我们以机制思维去解决这个问题,就可以对制度进行深度研究和设计,采用这样一个机制:分粥的人最后取粥。如此,分粥的公平性问题得到解决,这是机制的力量。

好的机制不是简单地规定人们应该如何去做,而是通过制度设计,系统性地解决问题,让人们主动去做而不是被要求去做,甚至能够一石三鸟,四两拨千斤。

机制思维要从人性出发,激发人性之善,从建设性的方面解决问题。

制度是一种单向度的行为指令,是对行为主体的管控、限制或约束;机制不一样,它旨在促进系统或组织中利益相关方积极互动的行为,是一种制度设计,它让行为主体处在一种积极、互动的高关联状态,自带动力和监督。

在学校管理中,我们要少用制度思维,多用机制思维,让学校管理充满实践智慧和教育的温度。

  根据阚兆成“抓好常规,就是奇迹” 有改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