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童话剧活动中幼儿合作意识的养成

(2010-05-20 13:17:04)
标签:

杂谈

浅谈童话剧活动中幼儿合作意识的养成

内容提要:

本文是作者参加了童话剧《我也可以飞》、《我的幸运一天》的童话剧活动撰写出来的心得体会。作者对于新《纲要》指导下开展童话剧活动中的幼儿合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合作的意义

1、分享快乐

2、丰富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

3、激发幼儿主动学习

4、提高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

二、幼儿间合作的方式

1、交流和讨论

2、小组合作

3、同伴合作

4、全班合作

5、操作和探索

三、教师在指导幼儿合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1、营造宽松的环境

2、提供合作的机会

3、循序渐进式的合作关系

关键词:

合作、分享、交流、操作、社会性

正文:

 

合作,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为了共同的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现代教育的理念是强调幼儿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通过主动建构活动知识,不断解决问题而发展知识。我在参加了园本课题的教科研活动中对幼儿合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合作对于幼儿来说,就是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自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互相配合中实现了目标。现在很多幼儿既不会协商,又不会分工和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用攻击性的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对同伴遇到的困难也没有意识到去协助解决。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童话剧《我也可以飞》、《我的幸运一天》让我对于新《纲要》指导下开展童话剧活动中的幼儿合作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一、合作可以“分享快乐,主动探究,提升经验”

在幼儿的学习、反思、比较中,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使我们了解到,儿童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有两个水平:较低水平的儿童独立行为,即儿童能独立达到的行为;较高水平的帮助行为,即儿童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行为。在这两个行为水平之间构成了最近发展区。教师要为幼儿在最近发展区内提供一个发展的支架(支持和帮助),促进幼儿独立行为水平向帮助行为水平的发展(“支架教学”)。我想,这个“支架”可以由教师来搭建,也可以由幼儿自己来搭建,这就是幼儿之间的合作。

1、分享快乐

《纲要》总则第四条中写道:“幼儿园……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幼儿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会观察到画面的每个细节,会自然而然的表露出来。此时,若有同伴在旁边,他就会把他所观察到的画面说给他听,大家都会互相谈论自己的想法,让每位幼儿都有了“说”的机会。有时,在合作制作表演服装时,大家会为共同制作的服装而共享成功的喜悦。如制作小鱼的服装,绘画能力较强的孩子画出漂亮的鱼鳞片,剪纸能力强的幼儿负责剪,其他的孩子进行粘贴,大家各尽其职,忙的不亦乐乎,当漂亮的服装制作好,在舞台上亮相时,成功喜悦之情由然而而生,共同分享制作的快乐。不仅如此,在表演的中,大家为一台表演而协商角色、宣传、化妆的分配,共享表演带来的快乐。

2、丰富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

幼儿与同伴之间合作,很容易从别人那里得到新知识、新经验。在童话剧《我的幸运一天》主题活动的开展中,有一节科学活动是《会飞的小动物》,幼儿观看画面,叶晨很快就说出了“蜜蜂、大雁、蜂鸟……,还告诉大家孔雀和鸵鸟不会飞”,在将幼儿分组后,请他们给动物按会飞和不会飞分类时,叶晨就对同组的幼儿说:“蜜蜂飞的时候有舞步,蜜蜂成八字形飞,是告诉它的小伙伴这里有花蜜,我以前在书上见过,是妈妈告诉我的。”同组幼儿一下子参与的积极性就提高了,在他的带领下,很快就完成了任务。再如:在制作《动物头饰》活动中,让幼儿两人一组,浩文还在考虑,乐乐就已经选好模板进行拓印,就看他左手按住模板,右手拿笔从一个方向开始画着,浩文受他启发,也开始制作,但他的左手总也按不住,乐乐丢下自己的制作,帮助浩文按住模板,让浩文画等等,这就是两人在合作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互相提醒的结果。

3、  激发幼儿主动学习,提高合作的意识

幼儿在进行活动时,经常会出现意见分歧,如制作图书《我也可以飞》时,大家都各抒己见,我要制作小鸟遇到小鱼,我也要,因为我会画小鱼……,最后,一本书中的故事情节不完整,情节颠倒,没有封面、页码……。此时,我让幼儿集体讨论,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这种同伴间的相互矛盾,就会引发出的新问题,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索,共同寻找办法来解决。结果,有的孩子说用猜拳的方法,有的孩子说选一个小组长,让他来分配,还有的说大家先一起协商……,班级气氛十分活跃,孩子们的积极主动性也十分高。在大家的合力探索下,最后终于得出了结论——先共同想故事情节,再协商分配谁制作封面、封底、写页码……。这并不是我要求幼儿去学习、寻找的,而是他们在与同伴的争执中主动去发现的,效果十分明显。而且,幼儿也在探索中懂得了学习的方法,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4、  提高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

幼儿在与同伴合作时,必须相互作用,既要解释自己的构思,也要接纳同伴的主张和想法,以不断加强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信息交流,克服认识上的局限,并在冲突中自我反省、自我调节。在“我也可以飞”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一次制作服装的活动,是让每组的六位幼儿在短时间内共同完成。这就需要幼儿学会怎样与同伴协商、选择自己所做的内容,当自己所想的与同伴一致时,又将怎样解决矛盾。在这个合作过程中,出现了分歧,争吵,此时,教师适时的指导后,再让他们用所学的方法去解决,大大的提高了幼儿交往的能力,让他们学会了用宽容和谦让去解决问题能力。不仅如此,在活动中有很多是离不开合作的,如:小组设计海报、制作图书、表演等。通过一次次的尝试,为幼儿今后的交往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幼儿间合作的方式

1.交流和讨论

在童话剧活动开始时,我们都要熟悉文本,鼓励幼儿大胆猜测,这时,幼儿间相互交流、讨论,交换各自的意见。有时,意见相同,幼儿也会继续交流,相互提醒、补充,使自己的想法更成熟,理由更充分;有时,幼儿的想法也有可能不同,事实上,这种不同有着其重要的作用。在合作过程中,不一致是一个重要工具,幼儿在相互讨论甚至是争吵中会发现自己想法的不足,主动纠正。例如:在《我的幸运一天》活动中,欣欣猜测“小猪被捆绑后,一定会被狐狸吃掉”,嘟嘟说不会,两人争辩了一会之后,继续猜测后面发生的故事,当看见小猪用洗澡的办法时,欣欣也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同意嘟嘟的。通过幼儿间的交流,孩子自己就发现了自己想法的不足,更加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

此外,在经过幼儿集体、个别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讨论,大家获得了更加全面的知识。

2、小组合作— 在制作服装时,童话剧中角色较多,如:《我也可以飞》中就有小鸟、鸟爸、鸟妈、蚂蚁、松鼠、小鱼、蜜蜂角色,此时,我们根据孩子们的讨论,采用分组制作,即每组完成一个角色服装,孩子们会根据每个人的能力进行分配,有的画、有的剪、有的贴……一件服装在合作中很快就完成了。

3、同伴合作——在制作头饰及海报中,往往幼儿会因为绘画能力的强弱造成构图能力的差异,因此,教师会提供辅助物—图案的模板,对于能力弱的孩子就可以进行拓印,但拓印需要双手的协调,时常会有幼儿因没用力按住模板,而不能完成作品。此时,同伴的合作给予了帮助,同伴会帮助按住模板,在很短的时间内制作就完成了。

4、全班合作——在任何一个童话剧开展的制作活动中,无论是小组、还是同伴合作,其实大家都是完成一项任务,这就是全班合作的力量。

5、操作和探索

幼儿的动手能力有强有弱,手部小肌肉发展有高有低,操作程度有难有易,因此一些操作活动就需要几人共同来完成。

其实,幼儿间的合作是需要交流的,这种交流是他们探索后的自然流露。所以,幼儿合作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言语的,但更多的是用实例、模型、材料,结合语言而进行的,不能完全分开。

三、教师在指导幼儿合作时应注意的问题

1、  营造宽松的环境

这里的环境,指的是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就是指营造一种氛围,可以通过墙饰、图片、情境、音乐等方法,让幼儿愿意投入到活动中去。心理环境主要是指幼儿与教师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幼儿天性好动好问,常常冒出奇怪的问题,做出令人不解的举动,如果教师只是把幼儿当作是自己管束的对象,一味的阻止斥责,无形中就扼杀了幼儿的想象力。

对此,教师应营造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满足其探索欲望。

2、提供合作的机会

  有意识地在一些活动中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安排足够多的实验时间。只有提供适宜的操作材料、安排足够多的时间,幼儿才能从容、自主的进行交流、讨论。如在制作中,当材料少时,幼儿就会想到要协商,有的要合作完成;在时间方面,要给与充足,让幼儿有机会讨论,找到解决方法。

3、 循序渐进式的合作关系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幼儿的合作过程也日益复杂,矛盾冲突日益增多,幼儿合作的经验也日益丰富,相应的,教师对幼儿合作过程中行为的教育和要求也循序渐进,逐渐增多。

a、合作由个人发展到两人、三人,最后到小组、多人

b、合作由教师帮助分工,发展到幼儿自己讨论分工。分工方式也可由幼儿之间简单的商讨(如:包剪锤),发展到能依据个人特长进行分工。

c、合作由口头上的合作(如:口头交流、讨论、商量等),发展到合作动手,边交流边操作,完成任务。

因此,我们不仅要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更要通过不断的训练、实践使能力转化为良好的合作习惯。为此,由于习惯养成非一日之功,因此我们一要把合作习惯的培养视为学具,长期坚持,并根据孩子的心理,通过学习、游戏中的操作,反复引导、反复强化,建立动力定型,使培养合作习惯目标更加科学化、程序化。根据中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中班幼儿身心特点的习惯培养目标,将专题的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与日目标层层相扣、紧密结合,以提升习惯培养的科学性和力度。

总之,幼儿的合作意识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这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去循序渐进的实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