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墨之余香】《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假日》《野草莓》影片叙事方式

(2013-02-08 13:17:38)
标签:

余香

起点

舞会

坦诚

文化

分类: 墨之余香

《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假日》《野草莓》这三部影片的叙事风格和方式各有特色。

《偷自行车的人》这部影片的叙述方式是围绕“寻找偷自行车的人”而展开的,线索比较的单一清晰,整个故事比较的简单。故事有明晰的前因后果,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开端买自行车,自行车被偷;发展四处寻找偷自行车的人;高潮找不到小偷,反而自己沦为了小偷;结尾被警察逮捕,叙事模式比较的传统,是典型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故事没有一波三折,没有离奇的经历,只是主人公一路的寻找,这个寻找就是全部的故事,对于观众来说,我们其实也跟着主人公一起在寻找,我们在关心找到没,线索可靠不等等。导演的叙事方式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生活气息浓厚,通过对失业者一天的不幸遭遇,从社会底层的角度反应了现实问题,具有现实意义。对于这部影片,它不讲究故事性,而是主要表现这个故事的社会意义,用长镜头客观地来表现故事内容,通过镜头语言来展示社会面貌,看似叙事比较的平淡无奇,但是镜头含有丰富的语言,具有真实性和现实性。

《罗马假日》这部影片是典型的美国好莱坞模式的影片,具有传奇性和童话性。好莱坞与独立影片不同的是具有商业性质,所以为了盈利,在叙事设计上,有别于现实题材的,里面设计了许多情节,在一个大环境下产生小故事,没有什么明确的像“寻找自行车”这样的线索贯穿始终,它在结束完公主逃出大使馆后,重点在民间的遭遇,最后兜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如果说《偷自行车的人》的叙事方式是一条线的话,《罗马假日》就是一个圆。《罗马假日》的观众与《偷自行车的人》的观众不一样,他们不会参与公主与记者的爱情中去,只是以旁观者的视角来关心最后的结局。这部影片符合了一般商业电影的永恒主题之一“公主与青蛙王子”“爱情”“误会与误会解除”“别有用心到真心面对”等等,有明显的虚构架势,让人觉得就是在讲故事。作为一部商业电影,它安排了许多小高潮,公主来到意大利是“起”,公主在舞会上的表现是“转”,公主逃出大使馆是“承”;公主遇到记者是“起”,记者想利用公主是“转”,记者与公主相爱是“承”;记者坦诚相告是“起”,公主决定回去是“转”,最后两人结束爱情。

与《偷自行车的人》《罗马假日》不同的是,电影《野草莓》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的,并且是回忆式的。《野草莓》的叙述方式打破了以往习惯性的顺序,这种回忆不是按时间顺序来的,时间在影片中不是一条同顺的直线,它是块状的。按照人生的哲理与时间概念来讲它是一条直线,,但是这条直线在影片中却不断在重合着,叙事不再满足画外音、字幕,镜头让叙事人在电影画面的空间去感知被叙事人,用空间拉平时间。整部影片有些心理分析的意味,闪回、倒叙的叙事策略和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使之显示着传统叙事的一种革命。这种叙事方式是把文学中的意识流搬到了荧幕上,通过镜头语言在表现文本中的意识流形态。片段式地衔接,大量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别出心裁的结构,灵活地表现了时空跨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