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迷你课堂】第六章: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妆束(下)

(2012-11-26 22:05:49)
标签:

南北朝时期

第六章

历代

课堂

于好挽

分类: 迷你课堂

一、唇妆

    魏晋南北朝的唇妆沿袭汉制,仅以娇小红润为尚。多以红色丹脂点唇,亦称“朱唇”。魏曹植《七启》之六中写道:“动朱唇,发清商。”晋左思《娇女诗》也写道:“浓朱衍丹唇,黄吻澜漫赤。”
  除去红色的朱唇外,南北朝时还兴起了一种以乌膏染唇,状似悲啼的“嘿唇”。初为宫女所饰,后传至民间,成为一种时髦的妆饰。南朝徐勉《迎客曲》中便有:“罗丝管,舒舞席,敛袖嘿唇迎上客。”
二、面饰

1、额黄
  它是一种古老的面饰,也称“鹅黄”、“鸦黄”、“贴黄”,“宫黄”等。因为是以黄色颜料染画于额间,故名。其俗可能起源于汉代,因明张萱《疑耀》中曾说:“额上涂黄”亦汉宫妆。“但至六朝时方流行起来。它的流行与佛教的盛行有直接的关系。女性或者是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也将自己的额头染成黄色,久之便形成了染额黄的习惯,谓之“佛妆”。
  除了把黄色颜料染画于额羊,也有用黄色硬纸或金箔剪制成花样,使用时以胶水粘贴于额上的。由于可剪成星、月、黄、花、鸟等形状,故又称”花黄“。严格来说,贴花黄已脱离了额黄的范畴,更多地接近花钿的妆饰了。
【迷你课堂】第六章: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妆束(下)

(《北齐校书图》中染额黄,作佛妆,梳螺髻的侍女.)

2、斜红
  斜红是面颊上的一种妆饰,其形如月牙,色泽鲜红,分列于面颊两侧、鬓眉之间。其形繁多,立意稀奇,有的还故意描成残破状。犹若两道刀痕,亦有作卷曲花纹者。其俗始于三国时。南朝梁简帝《艳歌篇》中曾云:”分妆间浅靥,浇脸傅斜红。“五代南唐张泌《妆楼记》中记载着这样一则故事:魏文帝曹丕宫中新添一宫人薛夜来,文帝对之十分宠爱,某夜,文帝在灯下读书,四周围有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痊愈后乃留下两道伤痕。但文帝对之仍然宠爱有加,其他宫人见而生羡,也纷纷用胭脂在脸颊上画上这种血痕,取名“晓霞妆”,久之就演变成这种特殊的面妆――斜红。

3、花钿
  这里的花钿,专指一种饰于额头眉间的额饰,也称“额花”、“眉间俏”“花子”等。在秦始皇时便已有之。六朝时物别盛行一种梅花形的花钿,称为“梅花妆”。相传宋武帝裕之女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微风一吹,落下一朵梅花,不偏不倚正落在公主额上,额中被染成花瓣状,且久洗不掉。宫人其他女子见状新异,遂竞相效仿,剪梅花贴于额间。后渐渐由宫廷传至民间,成为一时时尚,故又有“寿阳妆”之称。
  当时黏贴花钿的胶是一种特制的胶,名呵胶,这种胶在使用时,只需呵一口气便发黏。相传是用鱼膘制成的,黏合力很强,可用来粘箭羽。妇女用之黏贴花钿,只要对之呵气,并蘸少量口液,便能溶解粘贴。卸妆时用热水一敷,便可揭下,十分方便。

4、面靥
  六朝时的面靥比汉代有很大发展,汉代传统酒窝处点“的”风俗仍加以沿袭。六朝时面靥并不只限于圆点,二嫂各种花样、质地皆有。如似金黄色小花的“星靥”。并且此时点靥已不局限于贴在酒窝处,二嫂发展到贴满整个面颊了,给人以支离破碎之感,故又称为“碎妆”。

【迷你课堂】第六章: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妆束(下)

三、发型

1、女子发式
  魏晋时期,汉代女子的垂髻已不再流行,巍峨的高髻开始在女子的发式中独领我骚,而且多喜把头发盘成环状。或一环,或数环,然后高耸于头顶。作一种凌空摇曳状。汉代流行的“垂?”此时依然盛行,在顾恺之的<女史箴>中我们便可以明显看出脑后长长的“垂?”。再与此时流行的飘逸长鬓相搭配,把那种飘飘欲仙,秀骨清像的时代气质演绎得淋漓尽致。
    高髻样式多种多样,其中较为奇异的有“灵蛇髻”、“飞天髻”等。

【迷你课堂】第六章: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妆束(下)

【迷你课堂】第六章: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妆束(下)

1、灵蛇髻
  这种发髻挽时将头发掠至头顶,编成一股、双股或多股,然后盘成各种环形。因其样式扭转自如,似游蛇蜿蜓蟠曲,故以“灵蛇”命名。这种发式相发为魏文帝皇后甄洛所创。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即梳这种发髻,后来的“飞天髻”,便是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成。
2、飞天髻
  始於南朝宋文帝时,初为宫娥所作,后遍及民间。《宋书?五行志一》中载:“宋文帝元嘉六年,民间妇人结发者,三分发,抽其鬟直向上。谓之”飞天“。始自东府,流被民庶。”这种发髻梳挽时也是将发掠至头顶,分成数股,每股弯成圆环,直耸于上,因酷似佛教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故名。
3、螺髻
  形似螺壳的“螺髻”在北朝女子中非常流行。因北朝崇尚佛教,根据传说,佛发多为绀青色,长一丈二,向右萦绕,作成螺形,因而流行。不少人把头发梳成种各螺式髻,麦积山塑像和河南龙门、巩县北魏北齐石刻进香人宫廷贵妇头上及《北刘校书图》女侍头上,均梳着各种螺髻,这种发式至唐代尤为盛行。
4、惊鹤髻
  “魏宫人好画长眉,今多作翠眉惊鹤髻。”这种发式兴于魏宫,流行于南北朝,至唐及五代仍盛行不衰。新疆库木吐喇45窟壁画“散花飞天”的发髻便是典型的惊鹤髻。头上发髻作两扇羽翼形,似鹤鸟受惊,展翅欲飞。
5、撷子髻
  撷子髻为晋代女子的一种发髻。相传为晋惠帝皇后贾南风首创。干宝《晋纪》称:“初贾后造首?,以缯缚其髻,天下化之,名撷子髻?也。“这种发式是编发为环,以色带束之。撷子,意谓套束;其音“截子”,当时人谓之陷截害太子之意。此发式并没有流传开来,只是一时的新奇。
6、十字髻
  另一种“十字髻”在晋时也很流行。这种发式是先在头顶前挽出一个实心髻,再将头发分成两股各绕一环垂在头顶两侧,呈“十”字形,脸的两侧还留有长长的鬓发。
  起源并流行于魏晋南北朝的发式实在太多,除上述同种外,史籍中提及的还有反绾髻、函烟髻、云髻、盘桓髻、芙蓉髻、太平髻、回心髻、双髻、飞髻、秦罗髻等。


四、假发

  由于好挽高髻,因此假发的使用变得非常普遍,也是这一时期女子最喜爱的头部盛饰。假发自周至汉,多只限于宫廷贵妇。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假发则开始风靡全社会,上自妃后,下至贫女,莫不戴之以为美饰,这在历史上却属鲜见。《晋书 五行志》称:“太元中,公主妇女必缓鬓倾髻,以为盛饰。用髲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笼上装之,名曰假髻,或曰假头。至于贫家,不能自办,自号无头,就人借头。遂布天下。“假发如同日用品,可以借用,其盛况可知。由于假发风靡社会,于是便成为一种商品,一些贫家女子会截下秀发以换取钱财。如东晋陶侃贫贱时,其母湛氏为招待范逵,将头上长发“下为二髲,卖得数斛米。”一头秀发能卖多少钱,史书上亦有例证,齐建元初,刘彪对异母杨氏不孝,与杨别居,杨死又不殡葬,一女子大义相助,乃剃发入崇圣寺为尼,改名慧首,卖发得“五百钱为买棺”。

 

五、鬓发

    魏晋初期的女子仍沿袭东汉末年的鬓发样式,把她的鬓发理成弯曲的钩状,但随之又有许多变化。

【迷你课堂】第六章: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妆束(下)

1、长鬓
  进入南北朝后,女性喜爱将自己的鬓发留长,下垂不仅过耳,而且还长至颈部,有的甚至被搭于两肩。更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女子,将自己的发梢修剪成分叉式,一长一短,左右各一,远看似扎着两条飘带,可与身上那长长的披帛相映成趣。
2、阔鬓
  除了流行飘逸的长鬓外,还流行阔鬓,即宽大的鬓式。此鬓式有鸦鬓、缓鬓之分。
  (1)“鸦鬓”,梳时将鬓发整理成薄片状,两头高翘弯曲,形似鸦翅;发髻部分窄而高耸,宛如鸦首,整个造型酷似展翅欲飞的雏鸦,故和名。这种鬓式,始于六朝时期,至唐时大兴,多  用于年轻女性。后来引申为女子鬓女的一种代称。
  (2)缓鬓,也属于阔鬓的一种,可以将两耳遮住,并与脑后的头发相连。梳这种鬓发的女性,多为王公贵妇,她们除了饰以缓鬓外,还要配上假发作为“倾髻”。以达到雍容华贵之姿。
3、薄鬓
  在历代女子鬓饰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是一种薄鬓了,所谓薄鬓,即以膏沐掠鬓,将鬓发梳理成薄片状,紧贴于面颊。因其轻如云雾,薄如蝉翼,因此又名“云鬓”“雾鬓”“蝉鬓”。这种鬓式出现于三国时期,相传为魏文商宫人莫琼树所创。直至唐宋,盛行不衰。南朝梁简文帝便曾赋诗有:“妆成理蝉鬓,笑罢敛蛾眉。”魏晋时期的薄鬓一般多成狭窄的长条,下垂于颈。《列女仁智图》中,就有不少作薄鬓的贵妇。南北朝时,因受缓鬓倾髻的影响,鬓发面积逐渐扩大,并朝两边展开,形如蒲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因不受世俗礼教约束,故披发又在男子中重新流行。唐时李白的“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感吧或有此意。另外,在《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还有三人梳着丫髻。丫髻本是未成年小孩梳的发式,女子未嫁前多梳丫髻或丫鬟,因其形似树枝丫权,故名。

 

……………………………………………………………………………………………………………………

此篇文章摘自网上,非博主所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