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2018-10-05 09:20:37)
标签:

川西

旅游

分类: 神州行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的阿坝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它的全称为阿坝藏族羌族治自州,从名称就可以知道,这里主要居住的是藏族和羌族,阿坝州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中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
    从成都去毕棚沟要经过一个藏族聚居的寨子——甘堡藏寨,我们回程时特意去游览了这个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甘堡藏寨是四川省理县甘堡乡的一个藏族村寨,位于理县至马尔康百里藏羌文化走廊的中心地段,国道317路旁,距成都市192公里,距理县县城8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嘉绒藏族聚居的大寨子。它倚山傍河而建,故得名甘堡,藏语意为“坡上的村落”。伴着317国道一路流淌的就是昨晚我枕着入眠的杂谷脑河,两侧的群山无从得名。过桥进入寨子,桥两边的彩旗随风飘荡,似乎在欢迎着远方的客人。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在整个藏区自古就将甘堡称为甘堡甲穹,意为百户大寨。寨子至今依然规模很大,在嘉绒藏族地区是最大的寨子,同时也是进入藏区的第一个藏寨及具有屯兵历史的藏寨,所以被称为“嘉绒藏族第一寨"可是除了旅游者,在我眼中很少看到年轻人,大多数是老人和儿童。甘堡藏寨是中国景观村落、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参观无需门票,免费。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在寨前广场,右侧是停车场,左侧是5.12大地震寨子抗震救灾陈列室,可是有铁将军保把守。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甘堡藏寨遭受重大损失。千年古寨,毁于一旦。在灾后重建中,湖南对口援建甘堡藏寨。经过三年艰苦努力,甘堡藏寨又焕发了青春。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寨子的入口,非常有民族建筑的特点。可是我现在对藏羌建筑的区别依然很模糊,我一直以为屋顶有羊犄角一样的建筑是羌族建筑的特色,可我看到藏寨时,我懵圈了。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在寨内的日月广场上有许多雕塑,反映了藏族人的生活。白塔前人们拍照留念。
白塔藏族的佛塔,它是一种象征宝物,供信徒顶礼膜拜,同时又具有威慑力量,是能压制住邪恶力量的神圣之物,供藏族信徒们祈福之用。真诚地祈福者,轻轻推动转经筒顺时针走一圈,把心底的信念传递给神明。
    指示牌上有转经筒(嘛呢经筒)和煨桑的简介。煨桑是藏族祭天地诸神的仪式,是用松柏枝焚起的霭蔼烟雾,把天和地连在一起,以示祈求。据说在煨桑的过程中产生的烟雾,不仅使凡人有舒适感,山神也会十分高兴。因而信徒们以此作为祈福的一种形式,希望神会降福于敬奉它的人们。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每一个旅游景区,都会有卖当地的纪念品。这里也不例外,色彩艳丽俏皮可爱的玩偶、做工精巧珠光宝气的耳坠、独具特色民风突出的头饰。。。一件件一样样各色手工艺品都令人爱不释手,让我有一种把他们带回家的冲动。购买当地的纪念品既是一种收集,也是一份怀念,日后翻看定会勾引起甜蜜的回忆,令人回味那里的阳光、那里的味道。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甘堡藏寨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寨子,错落有致、鳞次栉比的民居沿着山坡层层叠叠地铺开,电力输送塔像忠诚的卫士高高矗立在山顶,塔下的山坡山铺满了像哈达一样的丝带,不知道这是否也是当地藏族祈福的一种方式。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寨中最显眼的就是这幅巨大的格萨尔王壁画。格萨尔王在藏族的传说里是神子推巴噶瓦的化身,一生戎马,扬善抑恶,宏扬佛法,传播文化,成为藏族人民引以为自豪的旷世英雄。他带领80位大将降妖除魔、拯救生灵,完成了和平统一大业,让老百姓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民间长篇叙事史诗《格萨尔王传》,即是颂扬他的伟大功绩。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在寨子的台阶前、自家门前,寨子里的人卖着自家产的货物,赚取着微博的收入。相比于演艺明星的收入虽然少了很多,但这是她们辛勤劳动的所得,每一分钱都有付出的辛劳与汗水。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村老龄协会和文化活动中心,好像也有铁将军把守。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漫步在寨子中,仿佛走在迷宫里,那弯弯曲曲光滑的石板路把我们引入了一扇扇谜一般的大门,门背后藏着多少神秘的故事和好奇。凸凹的石头房仿佛在述说着旧时光,岁月的浸染、风霜雨雪的洗礼,在它们的表面留下了时光雕刻的痕迹,但依然难掩那
艺术魅力的散发和美丽的绽放。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对于年轻人来讲,这里只是她们众多的打卡地之一,是留下她们美丽倩影的背景墙,至于它们身后的故事和历史,又有多少人会去关心和探究呢?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走在寨子的小巷里,听着自己的脚步声,耳边响起陈叶玲的《旧时光》,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真想就这样无拘无束,跟着风儿去流浪。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甘堡藏寨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巴森根”,它是甘堡藏寨所独创独有的民间大型叙事性群众锅庄舞蹈。“博巴”藏语意为“藏人”,“森根”藏语意为“狮子”,博巴森根”及即为“狮子般的藏人”。该舞蹈产生于19世纪中期(清道光年间),是从东南沿海归来的屯兵们为纪念他们抗击英军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的战友而创作,歌颂了屯兵骁勇善战的英雄形象,充分表达了藏族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2008年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藏族是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藏族是跨境民族,在国内藏区是泛指包括西藏、四川、青海、甘肃、云南五个省区在内的藏族自治地方。
    藏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及南亚最古老的民族之一。7世纪初期吐蕃建政之后,吐蕃与唐朝的接触日益频繁。10世纪到16世纪,是古代藏族文化兴盛时期。
    藏族的主体是古代的吐蕃人,公元633年松赞干布在拉萨建立了吐蕃王朝,在其后不断的征战中融合了古羌集团中的苏毗、羊同、白兰、党项、附国,和古鲜卑集团的吐谷浑以及部分汉族,形成了今天的藏族。
    藏区按方言划分为卫藏、康巴、安多三大藏区,居住于各地域内的藏族分别称为卫藏藏族、康巴藏族、安多藏族。除了三大藏区,还有几个比较特殊的藏族支系,也是藏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分别是:工布藏族、嘉绒藏族、白马藏族、木雅藏族、华锐藏族、卓仓藏族、夏尔巴人等。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甘堡藏寨的藏民属于嘉绒藏族,“嘉绒”一名因嘉莫墨尔多神山而得名,意指墨尔多神山四周地区。嘉绒藏族讲嘉绒语,并以农业生产为主。
    嘉绒成为藏族一个独具特色分支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历史渊源以及特定农耕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宗教、语言、建筑、习俗等方面。唐代吐蕃东进,驻军于大渡河、岷江一带,据险而守,军队与当地嘉良、东女、附国等各土著部落相互融合,形成了今天独特的嘉绒藏族。据史料记载,理县所居嘉绒藏族公元四世纪从西藏迁陟而来,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石碉建筑是嘉绒藏族的标志性建筑,古碉文化也是嘉绒文化的重要内容。每座石碉上都有历史演进的烙印。石碉是战、居两用的垒石建筑。它们无声地诉说着生活的磨练,展现着延续数千年的藏人智慧。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徜徉在寨子里,可以好好观察研究一下藏族民居的特点。藏族民居是将藏族建筑艺术推向辉煌的最厚实的基础,也是促成藏族建筑形成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包含深厚文化内涵的底蕴之所在。藏族民居多以一至三层为主。房子顶层是经堂,中间一层住人,下面关牲畜,体现了天神、人以及自然界的三界统一。屋顶多为平顶,主要用以堆放、晾晒粮食、草料等,也可以观察瞭望。在平顶女儿墙的墙角上,还建有供煨桑用的“松科”和供插嘛呢旗的墙垛。在藏族地区,几乎每家每户都备有桑炉(或者院子中央,或者在屋顶依山处),每逢藏历新年,大年初一,人们起的很早,第一件事就是煨桑祭神,素以第一个去煨桑的人为荣。后来的人只是在已经燃起的煨桑堆上加松枝、柏枝、桑面(糍粑)等物,顺便献酒洒浆,跪拜叩首,添嘛呢箭杆。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藏族传统建筑有着令人瞠目的砌石技术,用高原上天然的石材和黏土,人工砌筑石墙。那些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块,在能工巧匠的手里演变成了墙角石、罩面石、填充石、压缝石,如同经过机器筛选一般,令人啧啧称奇。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匠人们知道如何能信手拈来的将黏土与石块恰到好处地达到满衔的效果。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在甘堡藏寨,随处可见祈福用的经幡和风马旗,藏族人对风马旗和经幡充满了特色的感情,被风吹过的经幡,就像是念了一遍又一遍的经文。五彩缤纷的经幡和风马旗像一道道彩虹装点着圣洁的藏寨,成为这里一道风景线!远处的山腰处,那画着的符号不知道代表着什么样的图腾。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在藏寨内,有一些雕塑,反映着人们的的日常生活,如果你感兴趣,还可以走进藏家,与他们交谈,看看他们的会客室,当然前提是征得主人的同意。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非常想了解一下嘉绒藏族的民俗文化,可惜处处碰到的是铁将军,这不能不说是遗憾。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在靠近国道一侧民居的外墙上发现了许多漂亮的玛尼石和色彩鲜艳的石板画,这些刻有六字真言和各种吉祥图案的玛尼石,仿佛充满了灵性,标志着藏人的精神痕迹,成为藏族人独有的一种心灵语言,这也是藏胞们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之一。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甘堡藏寨还有一处看点就是屯兵广场和点将台。为什么叫屯兵广场?这与它的历史有关。
    明朝理县一带实行土司制度。公元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清廷废除了土司制度,对阿坝州地域内的土司实行改土归流,实行守备制,建立屯兵制度。屯兵闲时为农,战时出征。清廷将杂谷土司属地分化为五个屯,并设四个土司,史称“五屯四土”,“守备”是屯官的最高首领。
    据史料记载,在清政府实行屯兵制度的200多年中,五屯官兵多次奉命出征,西征西藏抗击廓尔喀侵藏,东南到沿海抗击英军入侵,远征台湾抗击倭寇,为保家卫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烈诗篇。
    甘堡屯官兵因屡立战功而破例设两名守备,即苟氏守备和桑氏守备。桑氏守备衙署主体建筑在“5·12”大地震前基本完好。
    屯兵广场上点将台前的雕塑再现了当年抗英将士吹响集结号奔赴前线去抵抗英军侵略者的情景。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四川】藏羌印象——甘堡藏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