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春日寻访徐霞客故居

标签:
旅游江阴 |
分类: 神州行 |
下车后可以看到一面墙上写有“霞客故里”几个字,沿着这条小巷一直朝前走差不多200多米就到故居了。徐霞客故居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徐霞客镇南阳岐村,此处原来名字叫做马镇,后来是为了纪念徐霞客才改名字的。也许是来这里旅游的人不多,或是不是旅游季节,一路上看不到几个人,而且也没有一个指示路牌,感觉很不方便,幸亏还有手机导航坚定着我的信心。
沿路走了大约200米,在小路的右侧、一片开阔地带可以看见一座假山一样的石碑,碑上“中国徐霞客旅游博览园”几个大字因为风吹雨淋日晒已经略微有些锈迹。墙上写有中国徐霞客碑刻文化园、中国徐霞客旅游博物馆等,走到这里也没明白徐霞客的故居在哪里。后来网上搜索得知旅游博览园内主要有徐霞客开始旅游征程的胜水桥、名家书法碑刻、中华第一印、中华第一砚等艺术景观。
马路斜对面的黛瓦白墙上写有“徐霞客故里”,但它不是徐霞客故居,它是“仰圣园”,对面才是徐霞客故居。哎,这些搞旅游的在“游圣”家门口多竖几个指示牌咋就这么难呢?终于明白整个徐霞客故里由徐霞客故居、徐霞客故里仰圣园、中国徐霞客旅游博览园三大部分组成。
这座白墙黑瓦的平房院落才是徐霞客故居,始建于明代,原来有十三进,每进九间,共一百一十七个房间。清兵入关后,这里发生了仆人反抗主人的斗争,房屋遭到严重的破坏。1986年经政府拨款修复,这儿就成了三进十七间两厢房的院落。按规模徐霞客家当时也算是土豪了,徐霞客曾先后娶有四个妻妾。
墙上贴有游览图。故居和仰圣园门票12元,博览园等的联票52元,没时间去看博览园。墙上扫一下二维码,可以链接到链景网免费的导游讲解。
大门正面悬挂着陆定一题写的“徐霞客故居”匾额,屏风上刻有徐霞客的雕像和生卒年,背面是侯仁之教授撰写的纪念文章。
二进前为天井庭院,两侧厢房,厢房和大厅辟为展览室,展出有徐霞客传略、旅行线路图和他科学探索经过地区的图片资料等,展柜内陈列了各种岩溶标本。展厅内电子触摸屏好像不大好用,触摸了半天竟然没有反应。
正厅前的天井,徐霞客当年也许就是在这里仰望星空,立下了游遍大好河山的远大理想吧。
天井右侧有一棵罗汉松,
正厅布置的很考究,挂有沈鹏书写的“崇礼堂”匾额,四周壁上陈列当代书画家为纪念徐霞客所作的书画作品,以及拍摄的徐霞客游历过各地的风光照片。
正厅东侧为卧室,陈列着简单的家具,不知道是否为当年徐霞客所住。
后院的西侧有一徐母织房,并有一组“游子见慈母”雕塑群,反映的是徐霞客多年野外旅行考察后来不及卸去行装就去见慈母。
徐霞客故居对面就是被称为徐霞客故里的仰圣园景区。
景区入口屏风上刻有毛泽东的“我很想学徐霞客”的字迹。
为了表达对“旷世游圣”徐霞客的敬仰和纪念,2001年江阴市人民政府拨款建成了以徐霞客游记碑廊为主体的仰圣园。这座院子在徐霞客故居和晴山堂之间,把两者连为一体,形成占地20亩,内涵丰富、品位高雅,具有一定规模的徐霞客故里景观区。
一条破旧的小木船停靠在水平如镜的池水中,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仰圣园是典型的江南园林,湖水、水榭、曲廊、亭子,水乡景观,幽静而美丽。
徐霞客游记碑廊可以算得上是仰圣园的主体部分,这里集中展示了《徐霞客游记》中的名段佳句。这个碑廊是《游记》的精选本,有132个条目,共135块碑刻,由启功、沈鹏为代表的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作品以小楷、隶书为主,也有草书和篆体,代表了当今中国书法的最高水平。
春日花开压枝头,一潭碧水映倒影,一幅幅春天浓郁的画面让我心旌荡漾。
仰圣园内的思霞厅,飞檐斗拱,中国古典建筑特色。
根据徐霞客故居中的介绍,晴山堂从“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的句子中得名,是徐霞客为母亲久病而愈以及八十大寿而建造的,表明了他的孝心。据说,晴山堂石刻是徐霞客故居内最有文化底蕴的一处。晴山堂石刻集中了明代洪武三年至崇祯五年前后262年之间,80多位名人名家为徐家撰写的墓志铭,传、序、记等共94篇,计76块石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称誉徐霞客祖上的诗文;二是赞扬徐母教子的颂词;三是记述徐霞客生平的史料。诗文的文体不同,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又有楷、行、草、隶的书体,字迹刚劲、秀蔚,加上刻工精湛,因此也具备很高的艺术价值。
晴山堂除了有76块石刻外,还有“徐母教子像”。徐霞客的出游,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母亲的劝导。可以说他的成就和徐母的理解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徐霞客墓位于晴山堂后院,是一座仿明式移葬墓,这座墓是1978年从徐霞客祖籍迁移过来,按照《徐氏宗谱》所附的墓制图重建的。墓坐西朝东,竖着清初花岗石原碑,墓碑中间刻着“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顶上横着阳刻“十七世”三个字。碑前有青砖砌成的祭台。墓园里种植着松柏和花卉,周边环绕着鹅卵石小路,整个墓陵肃穆幽静。
仰圣园的后侧有徐霞客塑像。2001年徐霞客故里正式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德育教育基地。说起徐霞客的一生,是行走的一生,是发现的一生,也是考察的一生。1636年至1640年,徐霞客在我国的湖南、广西、贵州、云南一带游历考察,并做了详细的记录。日记对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各地区间石灰岩地貌的差异、各种石灰岩地貌的类型及其成因,都有详细科学的记述。在当时,他已经明确地认识到形成石灰岩奇异地貌的重要原因。并且,徐霞客的观察是很准确精细的,他的发现与现在科考队员勘测的结果基本一致。更令人感叹的是,徐霞客至死也没有放下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事业。1640年,重病的徐霞客被木增派人从云南送回这里。他在养病期间还坚持整理关于石灰岩地貌的日记。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徐霞客的手里还拿着从西南地区带回来的岩石。
——部分文字介绍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