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万神殿,罗马众神所在的神殿

标签:
罗马旅游杂谈 |
分类: 行走意大利 |
走过几条街道,一座古朴的建筑豁然出现在眼前,第一眼的万神殿与我想象的完全不同,光看外表,与罗马诸多的古建筑无异,我真看不出它是一栋建于帝国时代早期的建筑。弧形的墙面上由腰线分成了三部分,由于时间的雕刻,原来的墙面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万神殿雄伟壮丽,正面有一个长方形的柱廊,宽约34米,深达15.5米,16根科林斯式圆柱支撑着三角墙,砖墙上的铆钉和小洞表明原来由大理石和薄板构成的镶板已被迁移。三角楣饰下是“MAGRIPPALFCOSTERTIVMFECI
16根圆柱分为前排8根,中、后排各排立4根,用整块花岗岩加工而成,柱身高12.5米,柱的底部直径为1.43米,柱头和柱的底座是用白色大理石加工的。穹顶和柱廊原来都是用镀金铜瓦覆盖的,公元663年,东罗马帝国的皇帝下令揭下运往拜占廷。735年以后,罗马人用铅瓦覆盖。17世纪上半叶,柱廊的铜质天花也被人拆走了。
万神殿是古罗马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始建于公元前27,由罗马帝国首任皇帝屋大维的女婿阿戈利巴建造,用以供奉奥林匹亚山上诸神,可谓奥古斯都时期的经典建筑。被米开朗基罗赞叹为“天使的设计”。
万神殿现貌应追溯到公园120年,主体建筑由罗马皇帝哈德良所建,其内供奉罗马的所有神袛,因此得名万神殿。公元609年万神殿被赠予教皇,随即改为天主教堂,将多尊圣骸保存于内,更名为圣玛丽亚教堂,后拉特朗协约将其定为意大利国立教堂。也正是因此,万神殿才在后来幸存下来,没有被视为异教建筑而毁灭。
万神殿是古罗马精湛建筑技术的典范。万神殿的基础、墙和穹顶都是用火山灰制成的混凝土浇筑而成,非常牢固。万神殿是一个宽度与高度相等的巨大圆柱体,穹顶直径43.3米,自建成后到1436年圣母百花教堂建成43.7米穹顶前一直是最大的穹顶,也是迄今为止最大的无钢筋混凝土结构拱顶。穹顶由花格镶嵌而成,穹顶最高点也是43.3米,内部空间非常完整紧凑。万神殿下半部为空心圆柱形,从高度一半的地方开始,上半部为半球形的穹顶。万神殿的基础部分底部宽7.3米,墙厚达6米。穹顶的厚度也逐渐削薄,从穹顶根部的6米一直减少到顶部的仅1.5米。
万神殿圆顶中央有一个直径8.9米的圆孔,这是整个万神殿内唯一的光源来源。这个圆孔是皇帝哈德良奇思妙想的产物,它使万神殿显得庄严肃穆。在晴朗的日子里,阳光从这里穿过照射到神殿内大理石的墙壁上;夜晚,站在神殿内可以仰望圆孔上方星光闪烁的天空。同时又富有宗教色彩-罗马人相信,神会在天上透过穹顶的圆洞看到他们祈祷的模样,听到他们赎罪的声音和祈求的愿望。当然,雨水也会从这里进入神殿内部,但设计师早已考虑到排水的问题,倾斜的大理石地面上有22个微小的洞可保证雨水被及时排走。
为使穹顶墙厚的递减更有利于万神殿整体建筑的稳固,建筑师巧妙地在穹顶内表面作了28个凹格,分成5排,每一格皆被由上而下雕凿凹陷,不仅使墙厚的递减更为合理,也增加了万神殿内部的美观性。同时,在墙上还开了7个凹室作为祭龛,分别供奉战神和朱利奥·凯撒神明和英雄,除壁龛外,殿内还有很多神明和英雄的雕像。万神殿内侧面的小堂,是意大利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翁贝尔托一世和他的妻子玛尔盖丽妲王后等重要人物的长眠之地。著名的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也葬在这里。拉斐尔生前非常喜欢万神殿,在遗愿里要求要把他葬在万神殿。万神殿的装饰风格前后发生过很大变化。供奉诸神时期的描画神人大战的铜雕等大量装饰,在改为教堂后被大面积更替,原有的屋大维与阿格里帕的雕像也已不在。
有了人的参照,才显出柱底直径为1.43米的科林斯圆柱的粗大。
在万神殿的前庭,有一个中央竖立着高大的尖顶方碑的喷水池,方碑基座雕有古罗马神话场景。
万神殿前可以看到身着盔甲的古罗马战士,这些衣着鲜艳的战士让我恍惚间有穿越时光的感觉。
意大利的歌剧举世闻名,这位美女是在散发歌剧的传单吗?我多想装一回高雅,在剧院聆听一场荡气回肠的歌剧,可惜没时间没钱的我只能默默地离开,看看传单女郎饱饱眼福。
——部分文字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