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教学》研讨
(2011-03-03 15:25:08)
标签:
教育 |
分类: 主题交流 |
“计算教学”的现状及策略
张莉艳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从理性的角度分析,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的奠基,所以计算教学又是小学数学教学重点中的重点。《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学生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和估算技能。
1.计算教学依赖于情境。
“问题教学与运算教学紧密结合”是《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大变化,小学数学教材中不再专门设置应用题的教学单元。英国著名教育家迪恩斯认为,学生掌握数学意义必须从他们的熟悉的环境中实现,要适合儿童的兴趣、能力和个人的亲身经验。为此新教材中主题图与情景的创设是新课改带给计算教学的生机,它改变了传统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使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但是主题图与情景的丰富多彩也要我们教师理性思考、合理引导,否则就会失去实际意义。
但并不是计算教学离不开情景,似乎缺少了情景就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有的课情景的设置是牵强的,有的纯粹是为了引出算式,经过一番“不着边际”的看图说话引出算式,已经花费了很多时间,影响了教学进程。纵观计算教学,绝大多数的新知识在原有的知识上迁移、变化、综合而成的,因此计算可以有情景引入,也可以单刀直入。比如:退位减法,有余数的除法等完全可以在新课复习时改动一个数直接引出,这样可以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的尝试,而且也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关系。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平衡好这两部分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的保持非数学的成分,尽量突出数学的成分。相对与低年级学生来说,现实的,有趣的生活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趣的生活情境,也应该包括较为抽象的数学情境。
2.算法多样化变成“形式化”
对算法只求量上的“多”,学生展示同一思维层面的算法,教师一概叫好,而不管思维层面即质上的提升。一旦少了某种方法,教师就要千方百计牵引。有的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意图,想一些低价值、原始的方法来充数。这样一来,往往讨论一道题目就要花费10—15分钟。而且算法“多”了以后,也不及时优化。在计算时,有的学生甚至不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教师只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3.课堂练习时间无保证
有的教师很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片面认为现在计算教学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做习题有机械、重复训练之嫌,翻来覆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
4.忽视口算练习
有些教师和学生口算意识淡薄,忽视口算的正确率以及口算的速度,课堂上很少安排时间进行口算训练。有的一年级学生连20以内的加减法也不熟练,有的二年级学生连乘法口诀也没有做到脱口而出……,口算是计算的基础,这样的口算水平势必影响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5.教材的编排
计算内容基本都是独立成章,先学加法、减法,再学习乘、除法,都是比较单纯的学习和练习。只要是一进入这一部分的教学,师生之间就只有练、练、练,很少有关于算理的探讨、交流,只有学生练习熟练与否的情感体验,最终导致两种情况:一种是优生练习熟练后的心浮气傲,一种是学困生动笔就出错的心惊胆战。
6.思维定势影响做题的准确度。《教育心理学》指出:定势是由于先前的活动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会使人按照一种比较固定的方式思考问题或解决问题。思维定势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一面,小学生在计算中思维定势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旧法则干扰新法则,而产生“积累性错误”。例如:简单口算2+3=?,很多高年级的同学计算结果是6,这主要是因为在乘法计算2×3=6在高年级的同学常见计算中做得较多的原因,所以一看到了2和3就马上想到了6的思维定势影响了计算的结果。
7.受感知粗略的影响。小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是比较笼统和粗糙的,所以对于一些比较相似的数字和符号经常感知失真,造成错误,例如:把÷看成+、把15.25看成15.52、把169看成196等的小错误。比如:4×75÷75×4一眼看到这题觉得非常简单,许多同学会算成4×75÷75×4=1产生了运算顺序方面的错误。
采取的措施:
1.加强口算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能力之一。口算不仅需要正确还需要速度,尤其是基本的口算要达到熟练的程度。在四则计算中要使学生先学好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表内乘法和相应的除法,要求口算准确、熟练。当然,口算技能的形成,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两天训练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训练实现的。(1)课前3——4分钟口算。俗话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计算课每节课前进行3——4分钟口算练习,形式活泼多样,方法简单易行,效果显著。可以直接笔答,即手头有一张口算纸,规定时间完成一定数量的题目,数量可以循序渐进,由少到多;也可以视算,即教师出示一题目,学生看着题目写出答案;还可以听算,即教师只报题目,学生说出答案。
2.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估算是保证计算准确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手段。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估计出得数的大致取值范围,为计算的准确性创造条件。教师要适当教给学生估算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一些和、差、商等知识的规律,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当然,估算只能发现计算中的明显错误,并不能代替计算和验算,只有把估算、计算、检验相结合,才能保证计算的正确、迅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与能力。如求平均数中,计算敬老院老人的平均年龄等。
3.算法在多样化的前提下适时优化
计算方法多样化不仅需要优化,而且需要适时优化。优化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学生在探索之后的相互交流,包括师生的交流,另一条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计算实践,在练习中逐渐优化自己的算法。我觉得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算法优化的时候,一定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不太理解的方法,教师主观的认为这种方法非常好,就硬性的规定,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可以在后面的巩固练习中,逐渐的让学生体会,在体验中通过自主比较获得最优的方法。这个“比较、内化、记忆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悟”的过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笔算。在第一课时不进位加法中学生的笔算方法有的从个位开始计算,有的从高位开始计算,教师不必急于优化算法,因为第一课时学生无法体验从高位算起的方法不如从低位算起的方法简便。当第二课时学习进位加法笔算时,就可以把这两种笔算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样优化就顺理成章了。
4.培养良好习惯,提升计算实效
。学生在计算出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上粗心和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也有客观上知觉水平处于较低层次的原因。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比较笼统,因此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抄错数字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事物的精确分化水平比较低,找不出相似数字在结构上的区别。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孩子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审题时要注意做到:一看、二想、三动笔。在口算中主要看算式的个位是否满十或不够减,笔算主要看抄没抄对数。想在口算中主要想根据个位的情况十位应该发生哪些的变化,在笔算中想笔算的法则。然后才动笔写。其次,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计算后自觉地进行验算,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最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养成规范书写的好习惯。作业和练习的书写要工整,不能潦草,格式要规范,对数字、运算符号的书写必须规范。数位要对齐,数字间的间隔要适宜,竖式应该条理清楚等。
总之,计算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久而复杂的过程,在计算教学中,做到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而要把它和目前新课标所倡导的生活实际、情感态度等结合起来,避免计算的单一性、枯燥性。作为教师,首先自身要对计算法则、定律等运用自如,指导时才能得心应手,提高效果。其次在传统教学与课改初期教学中总结经验,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计算教学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真正推崇扎实有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理性计算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