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次,安吉丽娜朱莉再次透过媒体告诉大家,由于家族性BRCA基因缺陷已导致多位家人离世,为了以防万一,她在两年前把乳房预防性切除后,于前不久把自己双侧卵巢输卵管也卸了。听闻此事,网上叫好无数,大多数都是一个声音,为这位勇敢的女性喝彩。
从一名外科医生的角度看,我相信朱莉是在专业人士指导之下经过和家人共同探讨及深思熟虑之后做下这一系列决定。是冷静,更是决绝。因为这意味着朱莉被“物理性”地直接拖进绝经期,并由此而接受长期不间断的激素替代治疗以避免过早出现更年期表现,这是除手术以外另一个躲不过的折磨。
朱莉是个聪明人,她身边亦不乏精算师,孰利孰弊她拎得清。单就她家族患病情况而言,不管BRCA基因有没有突变,患癌的概率确实高得吓人,这是国际公认的做法,先下手为强是对的。好比知道屋里点蜡烛,就提前把柴火移走,省得哪天不小心把房子烧了。而且切完之后,移走一块心病,换来踏实睡觉也值。我很希望在朱莉的例子能更多地区推动在BRCA基因突变方面预防性手术的发展。
但是不是朱莉大胆地往前走,大家也要跟着抖一抖,查到任何一个什么基因突变了就赶紧“预防性切除”呢?
首先试想一下,如果有医生告诉你牙齿迟早是会蛀的,不如现在就拔掉;年龄大了前列腺癌的风险就高了,不如提前挥刀自宫;生活在有雾霾的城市里容易得肺癌,不如把肺也切咯…你听完之后会不会后退三步,用狐疑的眼光打量着和你说话的医生,心里琢磨着,如果同意这么干,你和医生里至少有一个人疯了。目测现阶段估计整形界可以这么提,其它医学领域的就难保可否愉快聊天了。
同时,还要负责任地告诉你,肿瘤方面已经有数百个不同类型的基因突变类型被确定,它们各自与一些肿瘤呈或高或低的相关性。长年多国跟踪调查及大宗数据分析是国际流行病学研究的基本特征,结合基因筛查方面取得的进展,往往能在一些细微处看到惊人趋势,但尽管如此,结论也只能是某某基因突变会使人获得某种肿瘤的概率较之常人高出若干倍(几倍到几十倍不等)。没人敢信誓旦旦斩钉截铁地宣布,某基因与其相关肿瘤之间存在百分百因果关系。因为人体结构相当复杂,编码异常引起突变其实并不罕见,遗传性肿瘤只占非常小的比例。无论好事坏事,都不可能只是一个基因就能掀得起风浪来。肿瘤更多地也同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我们不妨就拿BRCA基因缺陷举例,普通女性一生患卵巢癌的概率是1.4%,39%BRCA1突变或11-17%BRCA2突变的妇女会有可能在她们70岁时罹患卵巢癌。概率相比,确实高很多,但依然不是所有人都会得。而且这发病率是基于70岁年龄层的统计,如果过早地在大好青春年华里为这个概率就把自己一个尚好的器官拿掉未免有些可惜。虽然目前医学界里有不少人倾向该做法,但选择时间点非常关键,而且就后期的性价比及生活质量而言并非完美。
退一万步讲,有人说自己就是不放心,铁了心非把身上某个器官摘了,那也得看医生能不能办到呀。这里有两方面,我们分开讨论。
一个是技术上的,有些器官不能全切。BRCA基因突变不但与乳腺癌、卵巢癌相关,也与结肠癌、胰腺癌有联系。乳腺切了可以换假体,卵巢切了可以用激素替代,可结肠呢,能把快两米的结肠都切了吗、能把腹膜后的胰腺全切了吗?这些功能性器官又该找什么来替代呢?说句不合适的话,就算朱莉躲过了乳腺癌和卵巢癌,也不是意味着她能平安躲过其它肿瘤。
还有就是涉及法律法规及伦理方面的,现在医院里诊断治疗都是有临床路径规范。所有医生必须遵照相应的治疗原则进行操作。在国内的医疗环境里,如果某人大摇大摆地走到医生面前,告诉他们因为某个基因被查出突变了就要把哪个器官切除,借医生十个胆也没人敢这么干。现在所有诊断金标准是病理,病理如果没有发现异常就公然提前下手,一告一个准,非把国内医生赔到倾家荡产不可。别说肿瘤了,以前有人怕得阑尾炎,想提前把阑尾割了都没有什么外科医生愿意接手。
人的器官不是壁虎尾巴,咔嚓踩断还能长。手术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一刀下去就是不归路。这样的”核按钮“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对何时采取”预防性“手术在学术界里的争议不比安乐死少,虽然我们外科医生知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早做早好。但关口前移到患病前,就必须结合患者年龄、家族史、肿瘤恶性程度以及他们的价值观上,朱莉的个案仅仅是在乳房和卵巢方面的,不是其它所有器官的肿瘤都能套用并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是非常个体化的决断,医患双方都须慎行。
另外,难道除了预防性手术以外,我们就没有其它办法了吗?也不是。医疗理念和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策略上,可以提高对相应器官的筛查,可以预防性用药,比如一些专门的靶向药物对付相应的基因缺陷,还可以调整生活规律以尽量降低患癌风险。现今的治疗水平,癌症已不是完全的绝症,它更像是慢性病,所以不要谈癌色变,根据自己实际情况,与专业医师探讨,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措施,不保守、不激进,在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即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