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丰盈的自尊与骄傲的武断——《人文的行走》粗读有感

(2019-05-21 08:59:13)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文、随笔、评论
丰盈的自尊与骄傲的武断
——《人文的行走》粗读有感

张永渝

我以为装帧精美、制作精良之《人文的行走》成功之处有三,不足之处有一。遂拟题《丰盈的自尊与骄傲的武断》,意谓其“大胆假设”之臂膊未能合体于求证之局促,然其勃发的激情令人动容,精巧的结构引人入胜。

唤起敖汉乃至赤峰人的“文化自尊”是本书的意旨所在。“一个国家的生存、独立和经济财富这三种利益之上,还必须加上第四种国家利益,那就是集体自尊”——作者引用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温特的话,以为敖汉古文化即是先民馈赠之“集体自尊”,这是中华民族“集体自尊”的一部分。这并不是妄言狂语。伟大的敖汉古文化足以带给它生养的子民以足够的自信。丰盈的自信催促着满溢的激情,使得这部书一而贯通之、气脉通畅。

本书最值得称道的是它的结构。全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学术随笔,可谓“发宏论”,计三章十二篇。第二部分是纪实文学,可谓“讲故事”,计三章十篇。意蕴酣畅,脉络清晰,四梁四柱,安稳扎实。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第二部分。这里记录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文物考古故事:文化旗长题词、收藏家写信、文化馆张收铁权等,一桩桩一件件,娓娓道来,让人如临现场——再有如邵国田和张国彬挖掘影青瓷钵的现场还原;征集粟特银壶时的时令描写;于建设在挖掘现场创作打油诗等,一幕幕场景因作者极富文学性的语言而使修辞的力量贴近了心灵的温度,

强烈的思辨性是本书的一大特色。部分立论既有诗意的联想又饱含着哲学性的思考。“先民生存能力得以提升,智慧在实践中得以展现,并与日丰富起来。于是有了那把刃部镶嵌细石叶的‘骨梗石刃刀’。这是组合创新的结果,组合的思维提升了生产工具的生产能力,提高了生产效率,是先民在思维方式上的一-次创造性的飞跃。即使是在现代社会,组合创新仍是最为需要的最可贵的智慧。而在万年前小河西的先民就拥有了这种思维方式”。如上文字引自本书上部第三篇《永远的小河西》,我以为此种论断允当恰切。

在《仰望艺神赵宝沟》一篇中,作者将诗性的联想发挥到了极致——“‘赵宝沟文化’的意象和意象美也就在此刻定格了:三灵神游、其境浩荡、其境超然、其境引人人胜。三灵的优美与宇宙的壮美融为一体了,这就是“心”与“物”的合一,也就是禅宗所谓的‘心物不二’和中国传统美学的‘情景合一’的境界。 赵宝沟文化的自然灵异于先人的直觉感悟中形成了美的意象。这美的意象诞生于赵宝沟先人的)意识对猪鹿鸟三灵的感觉,而赵宝沟文化先人又因这‘美的意象’而永存于世人之心。二者互为‘美的意象’的永恒--- 是创造者,一个是存在者, 但两者互不可分。”作者是哲学博士,他的知识背景提升了他美学论断的高度。

尤为可喜的是,作者的全部论断依托于一个鲜明的认识:即“对人的自主性与主体意识的珍视。”本书第76页,谈及草帽山石人首像,作者满怀热情的写到:“而‘草帽山石人首像’是先人自身觉醒对自身关注甚或崇拜的艺术创造,是主体意识觉醒的充分表现,是人的自主性的辉煌创造!”这种思想笼罩了全书的写作。

事有两面性,所谓过犹不及。当自尊/信满溢过甚,立论则可能滑向骄傲的武断。还是以“石人首像”一篇为例,作者将石人的微笑联和《蒙娜丽莎的微笑》联系起来,充满了文学性神奇的联想,令人耳目一新,但当我读到如下一段,却为亚光悄悄地捏了一把汗——“这“神几”蒙娜丽莎体现在嘴角。石像体现在整个面容上,这点也体现出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一个是 系统整体,一个是实证逻辑。”此种武断散落于上部各处,再举一例,作者因敖汉旗“现在行政区域地图”“菱形”之状,联想到成吉思汗手中的那块胎血。此样的联想略显冒昧。

论本域文化之大者,若前后参酌,反复勾连,征引对比,或可相对客观。《现代诗的结构》作者弗里德里希说,“对当代诗歌的评价几乎总会犯这个错误,即紧紧关注某个国家,紧紧关注最近的二三十年。这样一来,一首诗看起来就是无与伦比的‘突破’,1945年的诗歌和1965年的诗歌之间的差别就受到了赞叹,而这些差别甚至都不如两秒钟的差别那么大。”转喻考古,若尽穷一地之器物、图画,而较少横向深度之对比考究,则会出现某些飘忽与偏差。

本书84页,作者写道:“小河沿文化符号共有12个,比半坡或大汶口文字符号的结构更为先进和复杂,这里的先民们对文字创造的重大贡献还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没有引起学界重视是事实,但小河沿文化符号如何更先进、更复杂,作者似乎应加以说明。若将这些文字与半坡或大汶口文字符号对照,再将作者揣测之“穴、人、山、水、从”之字形与商周古文字对勘,或许有新的思路。本页的配图通栏灌底,说明曰:“中国国家博物馆展示的古代多种文字符号”,与上页“小河沿文化陶罐”上的符号反复对比,未见其劣。

2019.5.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领导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