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随感,一节自然课

(2017-05-30 17:38:17)
标签:

杂谈

分类: 杂文、随笔、评论


随感,一节自然课

 朱旭来串门,带来一张199755日出版的《雏鹰报》。第五十六期,由赤峰市少工委和赤峰市教委主办。这份报纸的副刊,刊有他一篇150短文《家乡的小溪》——“你晶莹碧透,好似一条绿绸”。当时他就读于城郊乡工农小学四年一班的学生。我是他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同时教授本班自然和五年历史。朱旭是语文科代表,写一手好字。

  四年级的一节自然课,内容防治环境污染有关。临下课,布置作业,写一下课堂感受,我提示,可以写成诗歌。很快,朱旭就写成了《假如》,交稿时,下课铃已响。我拖了一会堂,他高声朗读——

假如


假如我是河流

我要干涸

                                      因为人们把我污染的太严重

 

假如我是天空

我要蒙上眼睛

因为人们把我污染的太严重

 

假如我是纸

我要在树里变成碎片

 

可我是一只蚂蚁

我要搬动我全身所有的悲痛

   一字未改,一下子就背下来。那节自然课播下了一粒诗教的种子。此后,我调动,调动,出书,一本一本出,杂糅十几个门类开办赤峰百家讲坛、每星期日打电话请人来听讲,去赤峰学院举办讲座和纪念大诗人的朗诵会,赴内大文研班学习、在呼市举办诗歌评书表演,直至2010年,成立红山诗社。这枚种子随着我的诗歌活动萌芽、破土,长出茎叶,生出枝干,分出枝杈,向高处伸展,新枝旧叶,在成长中越发越密。20年后,它在本域长成一株大树。这株大树枝繁叶茂,每一个枝杈细究起来,都有数不清的故事,细节像风中的叶子,沙沙作响。在赤峰学院、赤峰田家炳中学、赤峰四中、赤峰学院附属中学、赤峰实验小学、西露天矿区小学、松山区第一小学——礼堂、教室、会议室、电教室、阶梯教室作为开场白,这首《假如》不时会震动听者的耳膜

    20101022赤峰田家炳中学承办的2010中国诗人红山行暨诗歌论坛开幕。第二天下午,在学校的多动能厅举诗歌评书表演暨与会诗人朗诵会。画家李国达特意坐近两个小时的公汽从红山区赶到锦山,担任主持,给我拿来一把大扇子以助嗓子活表演。高三艺术班(班主任田金波)的两个学生演前去举着大钟的锦山商场买奥特曼面具,饰演两个发生龃龉的恋人,参与诗歌评书《广场》(“摇晃钥匙链,开合手机盖儿”)的演出。田老师班其他学生充当合唱团作衬口配合表演《我是一匹欢快的走骡》(“走骡,走骡”)。彼时气氛火爆。现场作诗环节,百余名学生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往台上冲(将近一半的学生得到了展示机会)我写过一篇诗体侧记,记录了当时的盛况——“终于,它从说书主持的口中蹦出——/看来诗人都藏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五分钟,百米运动员,高一新生/报告厅,任意位置,发了疯/往上冲,气喘吁吁,断续的/方音,不规则的手势/与众人分享,朦胧的/爱情,前引/后垫, 他们唯一的奖励/籍贯+姓名//——有请。边城王二小,/有请”/比喻、借代、拟人/错综、摹声、反复/一个个修辞,接连叫应//因为时间关系边城某某、边城某某/边城某某某,未能发声 //传播的焦虑一扫而空”。   会后,在网上搜到现场参与者孙志蕾的文章:《不要小看我》——“下午学校组织我们听了一场讲座,是关于张永渝的诗歌评书,我听着他读的诗真神奇,把我带入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画面中,我现在可以不费脑筋就能理解其意了。这使我更迷恋诗文化   晚上回来后,我对家人说了我听过诗歌后的感受,并且很坚决的表示以后我也要做一位诗人。结果就是被嘲笑了一顿,而且他们还表示我是异想天开。   我非常生气的表示我一定要成为一个诗人,一定要让他们因小看我而惭愧。既然格林兄弟都可以为自己所坚持的看法而努力实现,我为什么不能呢?    放下书,我平息了自己的心情,没有什么能改变我对梦想的追求。······我要把我的生活都写进诗里,用诗表达我所要表达的东西。   张永渝说:‘写诗是福,读诗也是福。’这正是我所感受到的”。如上的文字让我感念良久。    那时起,开始相信,诗歌教育是绝佳的启蒙无论方法,还是内容。


2012313日下午红山诗社在西露天矿区小学举办“残雪迎春”诗教活动。同行的一位同仁写下侧记,再现了当时情景——

“短短的一个小时,学生共交上作品200余件,许多平时不爱发言、学习不怎么样的学生表现的异常踊跃,诗社准备了很多礼物,加上张永渝各种方式的鼓励,学生热情顶爆棚!个别作品达到了发表水平,如李静文小朋友写的《我想》——

我想把我自己,

种在月夜的草原上

看野菊花瞬间的开放

和蛐蛐一起歌唱

     刘雨辛小朋友的《三块钱》也很有意思——

如果可以

我一定会毫不犹豫的买下罪恶

剩下的两块九捐给孤儿

      没有例外,他们都是第一次写“诗”,虽然更多是稚嫩和简陋,但诚如张彩公校长所言:“种下的是种子,是春天的秧苗······”张永渝说:“我们不能期望通过一次或几次讲座或诗歌朗诵会,就让小学生们写出优美的现代诗,这是不现实的,但是面对面的交流、吟诵或倾听,至少可以让学生对现代诗有一些感性的认识,这就够了,生活甘美如斯,它提供给我们以无限的可能,对现代诗的喜爱、研读与创作可以让我更热爱这凡俗的人世,热爱我们自己,热爱我们的亲人,请听美国诗人勃莱的声音——

黄杨树的大叶子

在风里猛摇,呼唤我们

消失到宇宙的荒野中

那里我们将坐在一棵树下

永远活着,像尘埃”。

    这次诗教令我终生难忘,听课的三、四年级学生只有910岁。正是朱旭写出《假如》的年龄,他们的想象无拘无束,常有“奇遇”,细细品来,却饱含诗意的合理。校长张彩公抖动着双手总结“这是我从教以来最激动的一天”。此后,诗社同仁达成共识,为了更有效地传播现代诗,“诗教进校园”应该成为红山诗社自觉承担的社会责任。泰戈尔说,“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罢,叶是谦逊地专心地垂着绿荫的”。红山诗社开展的现代诗教进校园活动,就是叶的事业。

 

     2014512日下午,赤峰四中主楼一楼东侧的阶梯教室2014中国诗人红山行暨诗歌论坛”专场诗教活动正在进行活动接近尾声,现场作诗环节已经结束。这时跑来一位女生,说,我要朗诵。我说,抱歉,由于时间的关系·····她说,只需1分钟,我绝不会让你失望,相信我好吧,看一下你的诗”——“都在我脑子里记着”,说毕,她拿麦克信步上台,一边走一边撕纸——“我在这里/站在这里的不是我/是另一个我//撕碎的不是这个我/我没有被撕碎/我站在这里,破碎不止一个/这一个不是撕碎的我/我没有被撕碎,只是散落在四处”。一共十几句,到讲台另一边,走回来,把纸撕碎,往身后一扬,潇洒地下台·····所有人都愣住,诗会就此结束。很遗憾,我没有记下她的名字。红山诗社在赤峰四中举办大型诗会不下十次,“碎纸”那一幕是最令人难忘的瞬间之一。

   2015年4月1日下午,红山诗社在赤峰学院附属中学举办读书分享会内容涉及现代诗如狄兰·托马斯等,互动环节,学生踊跃演讲结束,收到了一位学生的字条,一首诗——“他按在桌上的手/在桌面上按出了河道/他落在桌上的汗/顺着河道/向心中流淌//这样的机会这样难得/演讲吧,倾听吧,收获吧/不只是我,还有每一个人//氧气在减少/头脑却还清醒/怀疑之美在燃烧/我的手在颤动//成长必定伴随痛苦/情怀会使我更加完善/珍惜吧,我想珍惜这样的机会啊     感谢您的演讲  白雪”。笔记本里撕下的这整齐的一页,在我的诗教笔记里夹了两年。今年422日,红山诗社邀请董辑在这里进行《现代诗的欣赏与创作》的专题讲座暨诗教活动。现场作诗评诗环节,我为师生朗读这首作品,学生的创作热情被调动起来。现场作诗20余首,收诗50余件。其中不乏精彩的《左面》和《我的皮囊》。其中《我的皮囊》2014四中《撕》的影响。我以诗歌评书的方式模仿那位找一张纸一边念一边撕,了一遍)  

 

朱旭现在已经不写,读书的习惯保持了下来。看得很多,很杂。他是包商银行的精英员工谈及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冲击,说得头头是道。他乐观向上知无不言的样子依稀有当年的影子。临别,我送给他一个笔记本。

彼时,在田家炳中学读高一的孙志蕾,应该已大学毕业。是否还有当年的志向,诗能否表达她的生活?赤峰四中那位撕纸的学生就读于哪所大学?白雪在哪座城市读书?还写吗?还喜欢诗吗,诗是否为她们的生活增添了光彩?还有西露天矿区小学的刘雨辛、李静文,是否正面临中考?闲暇时,是否会在笔记本上涂抹分行的文字?此刻,耳边又响起张彩公校长响亮的话语:“播下的是种子,是春天的秧苗”。

    我想,写与不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曾被诗歌的点滴光亮所照耀这就够了谁能说,他们的心中没有留下一枚诗意的种子。不是在彼时,不知在何时,它们会悄悄地萌芽。长成一株自己欣赏的树且以点滴的美好施与别人。未知在哪里在何种境况下,他们会像现在的我发出一样的慨叹:盛夏时节,交叠的叶子如相互唤起、彼此参与的细节。   四中阶梯教室初演的《撕》回响在学院附中五楼的多功能厅。在西露天矿区小学礼堂里创作的《假如》,成为松山区第一小学学生的记忆······珍贵的诗篇散落在枝头,在绿叶的衬托下,那一簇簇翅鲜亮、动人

    向窗外望去,白蜡树在风里沙沙地抖动,我知道,被它轻轻呼唤的、一切甜蜜的回忆源于那节普普通通的自然课。

2017530

“(2018年8月20日)16时去铁路医院给母亲开药,一楼药房外,听有人叫我张老师,是一个护士,告之是赤峰学院附属中学的学生,正在这里实习,在一次读书分享会上和我一起朗诵过狄兰·托马斯的诗(《不要温顺的走进那个良夜》)。一下子想起来,那是2015年春天的事。三年前投下石子,波纹一圈圈地向外扩散,直抵今日的湖水。”——《第三十五本书《木工框锯》出版留字》·张永渝(补记于2018年12月27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调整之前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